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陈丹青与李彦宏的留学样板

2009-11-27 09:43 《齐鲁周刊》/ 吴越 /

  从鲁迅、胡适到陈丹青,从留美幼童、钱学森到李彦宏,从当年的救亡与启蒙到如今的改革开放、大国崛起,我们似乎可以在陈丹青与李彦宏身上找到一条从传统里面传承下来的线,这条线足以诠释诸如启蒙、中国梦等名词。
 

  不论是陈丹青的出走清华,还是李彦宏创办百度,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IT精英,教育与商业,依然是百年留学绕不开的两个经典话题。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一个是著名画家、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是IT精英、百度CEO,陈丹青和李彦宏,成为新时期出国留学不同阶段的两个典型案例,观察他们出国前后的不同人生历程,可以窥见他们不同的生存环境,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两代留学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
 

  1978年陈丹青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时,他的七幅“西藏组画”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那时候陈丹青是一个典型的愤青:“我在北京上学时,但凡见到海外来访的华侨或所谓‘美籍华人’,他们远远出现在走廊,我就讨厌,掉头走开。”他不会想到,两年后毕业留校,到了1982年,他也出国了。一直到这时候,上大学、出国,陈丹青代表了一部分知青的典型经历。
 

  他这样给自己总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归,出国前真的是学生;而我们这一代,像陈逸飞、徐冰、谷文达、蔡国强等人,都在国内拿了学位,有知名的作品。至少从国内的标准来看,已经是艺术家了。”
 

  1982年,年近而立的陈丹青远赴美国。油画西方是正宗,之所以选择了美国而没去欧洲,是因为他美国的亲戚很多,所以很自然、很简单就拿到签证去了美国。这一年,13岁的李彦宏还在老家山西阳泉读初中,他疯狂地喜欢上了戏曲,而不是后来的计算机,他还被阳泉晋剧团录取,如果不是高考使他进入北大,他或许现在还在那个贫困县的剧团里。
 

  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红遍全国,里面有一句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李彦宏的选择也变得明朗起来——出国。
 

  当李彦宏踏着当年陈丹青的足迹来到美国时,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财富和科技主导了他的选择,李彦宏精神上的负担比陈丹青们显然小得多。
 

  1991年圣诞节,李彦宏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这一年,北大南墙外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电脑公司,中关村开始活跃起来了,中国最具现代气息的年轻IT人将在这里描绘未来蓝图。一心追赶世界潮流的李彦宏不会想到,8年之后,他的事业也将在这里起飞。
  
 

“在国外,我们都是奴才,望不到边的奴才”
 

 

  陈丹青和李彦宏,可以看做是改革开放之后两代海归的不同心路历程的体现,或者不同领域知识分子改变国家、改变自我命运的展现。
 

  1983年6月,陈丹青的个人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几乎所有成就。
 

  上世纪90年代的陈丹青早已熟悉了美国的生活,“我久已是纽约美术馆的资深免费导游,业务之一,是当朋友为内急所逼,我通晓馆内各个厕所的方位。”
 

  然而在他看来,18年的美国经历给他的不止这些:“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海归不应该仅仅带回各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现代价值观才能从深远处对中国发生影响。这种价值观,你不出国很难认识,很难成为自身的人格。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多少年之后,陈丹青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国外,我们都是奴才,望不到边的奴才。”
 

  而李彦宏则没有陈丹青这样的文化负担,他沉迷在计算机世界里面不能自拔。1993年5月,李彦宏来到了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实习。在实习期间,他提出一种提高识别效率的算法,受到松下高度重视。后来,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上。
 

  很多年之后,李彦宏的实习经历对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就加入百度,在实习的时候上第一线工作,毕业时已经成为百度的高级经理。
 

  美国8年人生历程,从上学到进入华尔街高管行列,西方文明改变了李彦宏的人生观。他没有像以往一样对学历追捧,而是效仿比尔·盖茨,放弃博士学位,转而进军工业界。
 

  当李彦宏告诉导师,说他的兴趣是想进入工业界时,导师给予了祝愿:“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工业界的事,你也没有必要读博士学位了。”“总是在正确的地方遇到正确的人。”这也成为李彦宏美国生活中的一个很大收获。
 

  若干年后,他评判这当初的决定时说:“这个选择是不对的,只是看了一些表面的东西,而没有去分析我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海归派的绝响与“商业中国梦”的典型注脚
 

  1998年,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两年之后,陈丹青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与李彦宏的如鱼得水比起来,刚开始的不顺利已经注定了陈丹青后来一系列的叛逆举动。
 

  上世纪90年代末,陈丹青经常回国,到中央美院代过课,当时的直觉是——“解放前内行领导内行,解放后外行领导内行,近一二十年以来,外行就是内行,内行就是外行”。他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宁可退回到五六十年代,“外行领导内行”。
 

  “胡适70年前就写文章说留学是国耻,到今天,这种状况有多大改变?”陈丹青说,“乐观地看,出国的人越多,海归也越多,量变到质变,或许会缓慢影响并推动制度和文化层面的转变吧。但这个过程十二分艰难,很难看清它的走向与结果。”
 

  2005年3月,陈丹青终于做出了决定:出走清华。“蔡元培擅自给陈独秀瞎编个学历,又把梁漱溟这样的愣小子请进来,因为他知道什么是文科,什么是教育,现在怎么可能。”
 

  相对于陈丹青,李彦宏简直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回国创业前,他是信息搜索领域的杰出专家,拥有华尔街道·琼斯子公司70余万股期权,在硅谷有了豪华别墅和名车。
 

  1998年末,在妻子的支持下,李彦宏带着120万美元来到北京,注册成立了百度公司。2005年在美国上市,一夜之间产生了9位亿万富翁、30位千万富翁和400位百万富翁,创造了21世纪的财富神话,全世界为之震惊。
 

  两个人的人生在不同的轨道里向前发展,终于在2005年汇聚到一起。陈丹青成为出走清华的风云人物,李彦宏因为纳斯达克股票上市身价一夜间超过9亿美元。这一年,两个人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年轻人膜拜的对象。
 

  “由于制度滞后,以及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机会主义,人文艺术领域的海归派几乎没有影响,”在陈丹青的眼里,像李彦宏般的非人文艺术类海归“对现状非常满意,属于利益分享的群体。”
 

  陈丹青接着说:“由于这类身份优越者的加入,当下畸形的文化现实更显得合理合法,文化跋涉的前景相当渺茫。每想及此,我身为海归,感到羞耻。”
 

  在一个对财富疯狂崇拜的时代,李彦宏符合大众明星的几乎所有特质:IT精英、留学背景、阳光帅气、亿万富豪,从小县城到美国再到北京,他在另一个方面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梦”的典型注脚。


  而陈丹青则依旧走在他的公共知识分子道路上,依然观点犀利:“我看没有教育问题,只有权力问题。问题是它比赤裸裸的权力还可怕,因为一切是以学术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