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容闳:夹缝里的童心

2009-11-27 09:41 《齐鲁周刊》/ 江寒秋 /

  今天,即便是中国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样第一流的学府之中,许多学生从一进大学那天起,就打定主意要到美国留学。他们大学四年的所有努力都在瞄准这个目标……


  今天,大概没有人会用孝道、忠君观念、华夷之辨、“爱国主义”等理念来谴责年轻人出国留学的行为,然而,在一个世纪以前,以容闳为先驱的晚清第一代留学生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他们勇锐地走出的第一步、他们那在东西文化的夹缝里苦苦挣扎的童心、他们如同大海孤舟一样坎坷而飘零的人生道路,即使是在百年以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同情、叹息和深思。

 

26个英文字母,换来几捆稻子


  1828年,容闳出生于广东珠海南屏镇,此地与当时被强租的澳门仅一水之隔。


  容闳的留学梦想始于一名美国传教士。1835年,七岁的容闳,被父母送到了澳门马礼逊学堂念书,这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洋学堂,学生的家境都比较贫困,学校也免费。容闳在这里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容闳读洋文的事,村里人知道的不多。姐姐在田里随口说出,立刻引起了农夫们的好奇。一个农夫马上说,我从来没有听过洋话,你要是会说,我会送你一大捆稻子,你背都背不动的!12岁的容闳站在没胫的水田里,放声朗诵:“A—B—C—D—”


  26个英文字母读完,四周一片惊呼。农夫加倍奖赏,给了几捆稻子。姐弟俩要回家喊人来,才能背回。


  1846年,布朗告诉中国学生,自己因为健康的原因决定回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的基督教会的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


  香港传教士当时只提供两年的费用。有教会愿意出钱,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但被容闳婉拒。不过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容闳还是如愿去了美国。这是1847年,这一年,他19岁。三年后,容闳入读耶鲁大学。


  在耶鲁大学,容闳每天都刻苦用功,但直到三年级,他的成绩才上去。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在校谋求职业,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4年学业。


  1854年11月,容闳回国,志在“予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他曾被洪秀全官封四品


  经过几年的奔波呼喊,1863年一日,友人传话,说驻军安庆的湘军领袖曾国藩要召见容闳。容闳问:曾国藩找我去做什么?友人说,总督想建造一家洋机器厂,知道你曾留学美国,想派你去美国考察洋人工厂,采购洋人机器,以为我用。容闳欣然接受曾国藩的派遣,再次赴美。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江南制造局——中国最早的工厂。


  1868年,容闳向刚升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计划。丁日昌决定让容闳写成详细说帖,他代为上呈权位仅次于恭亲王奕忻的军机大臣文祥,请其代奏。但恰逢文祥父亲去世,文祥离职回家守丧,帖也就不了了之。但容闳每次因公谒见丁日昌时都提此事,并恳请转呈曾国藩。


  1870年,容闳再次催促丁日昌向曾国藩重提留学计划。这一次的条陈也打动了曾国藩,他同意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很快,曾国藩和李鸿章联衔会奏获得旨准。


  而在此之前,容闳“病急乱投医”,1860年时,曾去南京见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包括他的“教育计划”在内的各种建议。洪秀全并没有羞辱他,还送他一个刻有他的名字和“义”字的木印——他被“官封四品”。

 

古国与少年的剧烈冲突


  1872年3月20日,被容闳视为留学“创业人”的曾国藩在抑郁中病逝。半年后的9月15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条“旧金山来电”,报道第一批中国政府派送的留学生坐船到了美国。新闻称:“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中国学生,他们都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这之前到美国访问过的中国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为中国官员的教师陪同他们。朝廷拨出100万美元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


  从1881年幼童被强行撤回算起,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国共居住生活了九年,经过这九年的熏陶,其现代人的人格、理念和行为方式逐步地在他们身上奠定了起来。比如,这些孩子一般都热爱运动、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詹天佑甚至组建了中国第一支棒球队。)。他们从愚昧走向文明、从盲从走向独立、从权威走向平等、从专制走向民主,“融合了中美文化最佳的传统”,成为中西合璧的优秀人物。


  然而,他们在猛烈地发生着变化,祖国却跟不上他们变化的速度。当他们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时候,更加剧烈的冲突产生了。在甲午战争之后留美、后来成为外交家的颜惠庆,曾经在自传中这样说:“政府一面很想利用我等所受的现代教育和所具有的新知识为国家服务,同时,又怕我们变成革命分子,推翻清朝,心里至为矛盾。”


  这正是以容闳为首的晚清留学海外的青年们共同的遭遇——清政府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他,容闳自己何尝不是苦苦挣扎于来自四面八方的猜忌和攻击之中?


  容闳在耶鲁毕业前夕,曾手书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902年,遭清廷通缉的容闳打算回到美国。那年他74岁,自知此一去美国,再无回来之时。临行之前,他想再看看的地方,仍是故乡南屏。皓首苍颜的容闳在南屏为列祖列宗上香,叩别了父母坟茔,怆然去国。


  1912年,容闳逝世于美国,弥留之际,他对身边两个孩子说:“你们回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