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奥巴马们的中国往事

2009-11-20 19:25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11月15-18日,奥巴马来了。从上海到北京,从故宫到长城,无论是个人魅力的彰显还是两国关系的进展,近年来,制造一段属于自己的中国故事,似乎成了历任美国总统必不可少的功课。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从最早的格兰特将军,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尼克松,再到布什父子、克林顿、奥巴马,美国总统们的中国故事彰显了这两个大国在100多年来的兴衰荣辱——美国的兴起、中国的崛起,这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侧面,它承载了两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其因果渊源让我们深思。

 


 

 

从130年前格兰特与李鸿章的君子之约开始


  1993年,尼克松第三次来到上海,特地到当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的地方——上海锦江小礼堂,当年接待过他的那些服务员列队相迎,尼克松感慨地说:“当年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里发表的,中美关系就是从这个地方起步的。”


  相对于中国领导人踏上美国土地的次数,美国总统们对中国显然更加熟悉。不管是尼克松,还是后来的福特、克林顿、布什父子,他们都曾不止一次甚至几十次来到中国。


  而美国总统最早的中国足迹却要早于尼克松的1972年,甚至早于胡佛的1899年。早在1879年,美国离任总统、南北战争英雄格兰特将军,携妻子周游世界,5月28日到达天津,李鸿章设宴款待,两人一见如故。


  彼时,美国刚刚结束内战,重新完成统一,而中国则在洋务运动的发展下,成为东亚第一强国。李鸿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格兰特的外号则是“酒鬼”,在美洲政治与东方政治的第一次对话中,显然,“俾斯麦”征服了“酒鬼”。


  第二年,在清政府官派留学生事业出现危机时,格兰特写信给李鸿章,请求保留“肄业局”,后来幼童留美事业得以暂时保留。“他对中国之希望及困难,滔滔不绝地发表不少真知灼见。”曾拜访格兰特的友人在日记里写道。


  1899年,25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生胡佛来到中国。50年之后的1949年,卡特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国度过了25岁生日,那一天恰好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又过了30年,卡特在任期间,实现了中美正式建交。


  从尼克松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总统与中国产生了深刻的“亲密接触”。尤其是去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坐在鸟巢里,手里晃着小旗,与各国政要们一起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会场之外,“中国人的老朋友”老布什跑去秀水街购物,他对北京的熟悉几乎超过了所有外国元首。


  “与中国建交是我作为美国总统做出的最正确、最英明的决定,我要鼓励我所有的继任者坚持我当初做出的一个中国承诺。”卡特在日记里写道,“(建交之前)我告诉布热津斯基(时任副国务卿)中方取消了建交的决定,他差点当场晕倒,我赶紧告诉他我是开玩笑的。”


  好莱坞演员出身的里根上台以后的第四年来到北京,在国务院总理举行的晚宴上,里根在祝酒辞中说:“让我们同心同德,正如《易经》中一句话说的那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值得一提的是,22年后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在北大演讲时也引用了这句话,却误说成孔夫子的格言,法兰西的中国通比美利坚的中国通还是差了点火候。


  里根认为,“中国已经越来越转向自由市场”,这会让美国人安心。到了克林顿时期,中美交往进入蜜月期,克林顿游览了长城、故宫、兵马俑,并在上海见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起重机群。而此后的布什父子,则成为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访问中国之前,奥巴马在东京的演讲中说道:“美国不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威胁,相反,一个强大的中国有利于世界,世界政治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一个国家的崛起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损害他人。”


  和37年前的尼克松一样,奥巴马从上海开始了中国之旅。从尼克松访华开启“改变世界的一周”,到奥巴马打破“外交传统”,出任总统未满一年即访华,37年来,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城市,迎来了5位在任期内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

 

1771年“费城憧憬”:“美国有一天终将成为像中国那样人口兴旺、经济繁荣的国家……”


  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始,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界定对华关系?


  美国政府在和中国正式打交道的37年时间里,一直为措辞所困扰。一方面,他们知道,中国人相当在乎措辞;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向国内的反对派清晰传达政府的意图,以减少对政府政策的批评。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对中国的批评后,1970年,尼克松第一次在措辞上向中共示好。他第一次在演讲中称呼中国的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之前,他大部分都只是称中国为“红色中国”,甚至使用更糟糕的措辞。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发现,美国国会图书馆编辑的《美国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李鸿章1896年8月到美国访问时,美国人列队街头,欢呼声一片,大家都希望能一窥这个重要访客和他那件著名的黄马褂。儿童们用黄色丝带将自己的自行车打扮得漂漂亮亮,以期引起这位贵客的注意。”


  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因为他的出访让美国人在好奇之余还带有一丝感激之情——这个雄心勃勃的国家的历史还非常短暂,他们还缺少输出自己话语权的能力,在欧亚这些几百年、上千年的国家面前,他们有一种天然的自卑。


  而从中美更早的交往史来看,清国甚至一度是美国人所向往的国家:“大清号”军舰曾帮助美国联邦政府打赢南北战争,虽然它是美国骗子从中国骗走的;1783年,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被欧洲国家实行封锁和经济制裁,首任总统华盛顿派往中国的“皇后号”贸易船打破了这种封锁;在更早的1771年,费城一份杂志自豪地宣称,北美农业已经成功引进了中国的稻米、高粱和豌豆。这份杂志甚至满怀憧憬地预言“美国有一天终将成为像中国那样人口兴旺、经济繁荣的国家……”


  1771年的“费城憧憬”成了这两个民族在殖民时代的历史注脚,这是一个故事的不同侧面——美利坚正在兴起,而老大帝国则要在不久的将来,经历百年苦难,然后复兴、崛起。


  美国人显然不明白中国人的复兴情结。实际上,自“中国威胁论”诞生后,各任总统就一直在为中国的崛起而操心。


  20世纪50年代,专栏作家沃尔特·温彻尔提议将俄国人称为美国的“友敌”。去年,喜剧演员斯蒂芬·柯尔特建议这个词也可以用于中国。事实上,美国人和中国人都认为,他们都不确定如何看待对方。


  直到今天,在选前的政见辩论会上,白宫的总统候选人还常常被问到:你如何看待中国?中国正在越来越成为一个美国人登上总统宝座之前、以及之后绕不开的话题。


  这种游戏规则就是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准绳进行全球的均衡。中国往往成为总统候选人手上的一张牌,当年克林顿总统在竞选演说中对中国进行了很多攻击,等到他成为总统之后,似乎对中国的友好比起任何总统都有过之无不及。


  总统们操心的是太平洋彼岸的中国,还是他们自己?

 

“中美两国以平等和平视的态度正式开启了一个新的交往时代”


    邓小平是新中国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领导人。


  1979年大年初一,邓小平访问美国。总统卡特为他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演出,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受到了美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我们还签了很多协议。他极富幽默感,我很喜欢他。”卡特在日记里说。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同时开启的,还有中美两国关系的新纪元。


  引进外资、改革开放,成为100年来中国民族复兴绕不开的一个路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不容小觑。时间上溯83年,同是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在美国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卡特接着说:“1月25日,我接受了一家中国电视台的采访。我对着镜头告诉亿万中国观众:美中长达30年的隔阂已经消除,美中建交为两国加强经贸、文化、科技等各领域合作提供了契机,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这是我有史以来面对观众最多的一次电视演说。”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扮演了一个活跃而又独特的角色。中国曾经在某些层面上改变了美国,美国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中国。最为清晰、直接的说法便是贸易改变了中美对话格局。4000多亿,年均增长19.4%的贸易额让两国博弈复杂、微妙。


  在中国发迹的第31任总统胡佛是美国第一个提出贸易保护主义的总统,美国贸易萎缩、股市崩溃,终于演变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经济大衰退。
  而今天的奥巴马似乎也正在向这条路上转变。贸易保护便是奥巴马访华的重要议题之一,11月17日,两国在北京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说:“双方认识到开放贸易和投资对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分歧也一直存在,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人权,美国人时刻不会忘记他们的“职责”,小布什曾在他的告别演说中说:“在21世纪,国内和安全和繁荣需要依靠国外自由的扩展。如果美国不领导自由事业,那么自由事业就将无所适从。”这是在大国的实力博弈之外,美国总统们的心病。


  当然,新的格局也已经出现,奥巴马上台后谨慎而又克制的务实态度,已人所共见。谈到这次奥巴马访华,白岩松在一次节目中说:“假如十年后回过头看这次访问,它的重要体现在哪儿呢?我的看法是中美两国以平等和平视的态度正式开启了一个新的交往时代,这种平等和平视是这次最重要的历史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