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周济的背影

2009-11-12 14:30 《齐鲁周刊》/ 徐静 /

  从10月31日被免去教育部长之职到现在,周济一直处于舆论的核心。人们以不同的形式反思周济主政教育部6年来教育改革的诸多得与失。


  从院士到市长,从教授到厅长,从校长到部长,周济被我们视为文人从政的典型。似乎可以这样说,周济的无奈,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无奈,而周济的得与失,正与我们这个时代密切相连。反观周济的人生历程,恰恰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

 


 

 

周济赶上了一个公众对教育普遍不满的年代


  “曾经的周济部长目前成为人们批评中国教育体制的众矢之的,中国的教育正处在减少文盲、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体制的关键性时期,但面临着重重困难。”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周济,“其实这些问题早在周先生2003年成为教育部长之前就已经长时间地存在了,但人们批评周济是因为他在任期间采取应对措施的行动过于缓慢。”


  有媒体认为,周济赶上了一个公众对教育普遍不满的年代。


  周济被免去教育部长的消息一经发布,旋即引爆网络,网友言辞间不乏火药味,直称周济为“洲际导弹”。


  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健指责周济“没弄懂的问题”:“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及自主权”,“最大的政绩败笔”是“制定高标准,封杀民办学校”,“对教育的短视体现”为“倡导精英教育,忽视平民教育”。


  2003年,周济主政教育部之后,马上面临212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4年后,周济做客新华网时说:“我认为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因为这些孩子迟早都要就业,只是读完大学就业,还是不读大学就业的问题。”他预言大学扩招的意义:“将来过几十年回过头看,会更加体会到它的意义。”


  扩招之后,是教育质量的倒退,此种“国际公认”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而另一项被广为诟病的改革措施——教育产业化,几乎伴随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其间得与失,并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


  教育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说,周任部长的几年,恰逢中国教育发展最迅速、最不平衡,也最需要改革的时期。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教育行政化和市场化。

 

“毛驴儿”周济


  “我在想,离开教育部长这个职位对周济本人没准是一种解脱。我并不了解作为教育部长的周济,我特别喜欢作为教授的周济。”曾多次接触周济的记者易速利说。


  易速利对武汉时期的周济记忆犹新。无疑,相对于教育部长来说,作为教授或者校长的周济似乎更加如鱼得水。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周济得外号“毛驴儿”,意即“只顾低头拉车、卖力气干活。”文革后,作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周济被派往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4年1月,周济三天三夜没回宿舍睡觉。第4天,室友们分头四处寻找,最终在实验室发现“失踪”的周济正趴在计算机操作台上呼呼大睡,显示屏上还闪现着一长串数据。


  周济勤奋、刻苦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都很明确地说明一个问题,周济确实是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者。“他可以买站票挤上武汉到北京的火车;他去教育部和其他部门办事,不惜磨破嘴皮;他白天吃碗拉面就能对付,晚上住招待所的地下室。周老师当时已经48岁,并不是可以随便摔打的年轻小伙。”易速利说。没有对于科研的执着精神,你很难想象当时的周济会如此拼命。


  周济的仕途出奇顺利,2000年1月,未满一任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周济当选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任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国内罕有先例”。这一年,周济54岁,年富力强。清华大学毕业、工程院院士、留美博士、大学校长,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汪波认为,周济升迁的另一个背景是,世纪之交的湖北政坛,兴起了一股教授、院士从政的热潮。


  2002年1月14日,周济高票当选武汉市市长,成为著名的院士市长。孰料仅3个月后,他就辞去市长职务,赴京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从此,周济一脚踏入教育部,掀开了他人生中新的一页,也开始了一段与中国教育史密切相连的“战争与和平”。


  
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周济的问题,是几十年多个周济积累下的


  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周济主政的6年:“过去的十年,中国在教育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高等教育的录取人数已经比2000年增加了两倍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了美国与印度高校毕业生的总和;每年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从1996年至2006年增加了六倍。”


  今年4月,周济在教育部视频会议上强调了两件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要确保完成800万人的招生任务;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要保证每人每年1500元的资助标准不降低,资助范围不缩小。2006年,中央设立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今年下半年,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中职学生将达1600万人,占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90%。


  2008年9月1日,“两免一补”被广泛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周济在办公桌上摆放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几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学生拿到免费教科书,咧开嘴笑。“这一年里有时候工作很晚。很累的时候,我站起来看看这个照片,觉得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就不那么累了。”2006年,他在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里说。


  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与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面对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周济表现出的无奈,似乎不仅仅源自他自身的性格因素。


  “他始终是靠勤奋在做贡献。”周济离任之后,一位教育部官员说。教育体制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周济的独善其身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应对复杂局面的无奈选择。教育部的官员回忆,在周济上任之初,有些官员找到他,向部长提起某项改革。部长总是打断:别和我提这事!


  周济在华科大校长任上锐意改革,建树极多,但也遭到不少非议。可是对于他的人品,却始终无人批评。周济离开教育部之后,无论是部内部外,还是网络上下,亦鲜有人对此抱有微辞。


  很多时候,周济只能无可奈何。他曾强调就近入学,却被异化作争相择校,家长们对择校费纷纷“被自愿”。而他任内力推的本科教学评估,尽管被认为目的良好,但却难以阻止学校为迎接评估而大肆造假。而且,“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每一个阶段,老百姓都是以现代化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作为教改领导小组组长,总理已经批评了不止一次。”教育部官员说。有网友表示对周济的理解:“我觉得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周济的问题,是几十年多个周济积累下的。教育要变革,首先要改变形成现行机制的土壤。这个不是周济能做到的。”

 

■链接

 

周济的那些事儿小学生唱京剧


  2008年,教育部预备推出“京剧进校园”试点。因为在十六个指定曲目中有九个是带有“文革”色彩的“革命样板戏”而广受争议,更有政协委员当面炮轰教育部长周济。

 

BBS事件


  2005年3月16日,10年历史的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限制校外IP访问。同时被限制的还有南开、复旦、武大、南大等。此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据说源自某大学女生陪舞事件。周济答路透社记者问时说:“首先你这个问题提的不对,我们没有把BBS的论坛关掉,而是加强了管理。”

 

教育产业化


  1997年,周济出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开始在校内大力推行“产、学、研”三足鼎立的发展思路。在周济升任教育部长后,这套“华中经验”被推广,高校教育产业化的实施得到了空前发展。2007年,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周济却说:“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

 

大学评估


  大学评估被戏称为逼人造假,而教育部权威却空前膨胀,连下派到大学的一个临时雇员,也牛气得如同钦差大臣,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小姑娘,惊得大学校长们跑到机场迎接。2008年,周济说:“实践证明,评估方向对头,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并且要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大学腐败


  近几年被频繁曝光的各类教育界丑闻或争议,如名校办民校、基建贪污、学术腐败、科研造假、高校负债,使大学成为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一些中文网络媒体和外电报导认为,在位教育部长六年的周济被免职,和中国的“教育腐败”泛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