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山东人的新疆记忆

2009-09-24 22:09 《齐鲁周刊》/ 张霞 丁爱波 高鸽 /

  从山东到新疆,齐鲁文化、楼兰文明在碰撞中融合,喀什班超墓里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让许多来到新疆的山东人甚至找到故乡的感觉;山东人的豪爽与新疆人的粗犷相映成趣;刀郎的歌声更是让西域风情变为一种时尚符号在齐鲁大地流传。

 

张钊:“做男人,还是做哈萨克族男人豪爽”

济南27中数学老师 

新疆历程:2005年8月-2007年8月于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支教


  2005年8月,张钊作为济南市第三批援疆教师的成员奔赴新疆托里县。


  “大家都说山东人口碑不错”张钊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骄傲的告诉记者。


  “去新疆之前我虽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是生活、工作环境方面还是人际关系交往方面,但是去后与大家相处下来发现,有很多人都是山东曾经来援疆人的第二代,到处都是咱们山东老乡啊。”


  张钊回想起两年的援疆生活,认为哈萨克族人是重情重义,本性善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为纯朴。“这里的人们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每到过年过节,哈族人们就会聚到一起,即使有几百公里路程所有亲戚朋友也会赶来,把他们这些援疆教师叫来一起,喝酒、吃肉、唱歌、跳舞,大家从初一一直到十五,天天欢歌笑语聚在一起,很热闹。


  去托里前张钊刚度完蜜月,本应正是你情我浓,可是让妻子一人独守空房,张钊心里很不是滋味。“要不是经常被哈族人们拉去聚会,和大家说说笑笑,唱唱跳跳,我这日子过的还真是挺郁闷的。”


  “山东人工作、生活压力大,本以为去了那工作压力会更大,但发现哈萨克族人不仅生活节奏慢,生活观念也和咱们不一样。他们每月中旬发工资,这天也是县城人最多的一天,因为人人纷纷前去银行排大队领工资,现场很是壮观啊,然后拿着工资又和朋友聚会去了。”


  山东男人习惯有了工资交给媳妇,让媳妇算计着合理使用工资,新疆塔城的哈萨克族人不会这样,他们有钱就和朋友家人“分享”了。


  只要能和亲戚朋友在一起“欢声笑语”,即使工资一早就用完,下个月初坐在马路上“喝西北风”,内心也感觉很高兴。“做男人,还是做新疆塔城的哈萨克族的男人做的豪爽,做的痛快啊。”

 

邓爱军:哈密城的“山东阳光”

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

新疆历程:2008年5月-10月支援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医院眼科


  说起自己援疆六个月的经历,邓爱军称“半年援疆,终生受益。”“援疆生涯使我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如何应对困难复杂的局面,以坚强乐观的精神迎接挑战。”。
  2008年5月邓爱军响应省卫生厅的号召,自愿报名并顺利通过筛选,到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红星医院眼科帮助工作半年。


  十三师眼病患者得知红星医院来了一位山东眼科专家,要为他们亲自做眼病手术后,一时间医院眼科病人骤增,住院病人持续在30人左右,创历史新高。面对复杂情况,邓爱军几乎措手不及,其中一个病患更是让邓爱军记忆犹新。
  “哈密红星一场有位叫刘素兰的严重白内障患者,已经68岁,听说‘光明行动’,便来到红星医院,要求做复明手术。”


  然而在筛查过程中,医生发现老人有冠心病,决定不给老人做手术。听说重见光明没有希望,老人心里凉了一大截,流着泪找到邓爱军说:“帮我做手术吧,就算丢了老命我也不怪医院,在黑暗里摸日子实在太难了……”。
  邓爱军终于作出决定:为刘素兰老人做手术。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成功了!松开绑带,移去纱布。刘素兰老人眼前顿时亮堂了,一测视力,竟达到了0.4,老人咧开嘴乐了,布满皱纹的脸像秋日里盛开的金菊。“感谢残联、感谢红星医院、感谢邓博士……”,老太太感谢的话说了一连串,简直有些语无伦次。

 

孙运峰:编外援疆11年

新疆喀什疏勒县沂蒙彩钢板钢结构公司总经理

新疆历程:1998年3月至今在新疆喀什疏勒县投资办厂


  “嗓门大,皮肤黑,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喀什山东人。”孙运峰说起初到新疆的“三关”依旧心有余悸。


  尽管已经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谁知一进入新疆喀什光是“气候关”就给了这位41岁的山东大汉一个下马威:年降雨量不足60毫米,沙尘一刮,空气都是辣的,到疏勒县的第一个星期破鼻子加哑嗓子,原本豪情壮志的孙运峰吃足苦头更“羞于”对家人提及。


  接着是“饮食关”,以牛羊肉为主口味上是川味,几顿下来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端上的酸奶、捧给的硬囊,几乎难以下咽。


  然而作为第一批援疆干部从山东招商招来的客户,如今已是孙运峰在新疆喀什的第十一个年头,十一年里自称为“编外援疆干部”的孙运峰“熬”走了六批援疆干部,成了“永不撤走的援疆工作队”,一家人在喀什扎根落地。


   “现在,不止我投资的沂蒙彩钢板结构公司,现已成为喀什有影响的企业,紧邻喀什市的南疆齐鲁工业园,也厂房林立,机声隆隆。现在海信电视、东阿阿胶等60多家企业都在喀什落了地,同我一样‘编外援疆’”。


■延伸阅读

 

闪耀在新疆的齐鲁符号

 

□王欣芳

 

古青州:丝绸之路的源头


  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


  很显然,其起点长安并不是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丝绸产地,也就无法称为“丝路之源”。


  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养蚕的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传说黄帝于坂泉大败蚩尤(东夷首领),占领其地,并在当地发展生产,而养蚕业便在古青州应运而生。


  作为古丝路上最重要商品的丝绸,其原产地和重要产区之一便是古青州,山东也自然而然成为“丝路”的重要源头。千年之前,“古青州”的符号便已经随着其出产的丝绸镌刻在西域地区,上穷碧落下黄泉。

 

“戈壁滩上的第一代母亲”


  建国后,王震将军率领的二十万解放军官兵铸剑为犁,一改自汉代以来,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1952年8月,首批2000多名山东女兵踏上了远赴天山的旅途。随后,齐鲁大地又分别将3100名、3268她的优秀女儿送到了新疆。


  从此,兵团的建制中又多了一个叫“家”的单位。她们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山东大嫚的踏实耐劳亦从此在新疆深深生根。

 

王乐义的蔬菜大棚


  199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位领导到三元朱村考察冬暖式蔬菜大棚。这位新疆干部感慨地对王乐义说:“新疆一年有8个月吃菜从外地运,要是您的蔬菜大棚能发展到新疆来多好。”


  两个月之后,王乐义就带领6名技术人员到了新疆哈密地区,帮助他们搞起了26个大棚。短短几年,冬暖式大棚在戈壁上林立,而新疆人也能吃上自给自足的新鲜蔬菜。

 

 

南疆齐鲁工业园:凝固的齐鲁符号


  走进“黄金走廊”疏勒县,人们却很容易被315国道旁边一片整齐的红顶白墙吸引——这种爽阔的风格明显不同于当地其他建筑。这里是南疆齐鲁工业园,山东省第五批援疆干部的大手笔。与其同步建设的还有英吉沙县鲁英工业园和岳普湖县泰岳工业园,它们都是固体齐鲁符号。


  
棉桃中的山东元素


  五十年前,建设兵团农三师前进三场第一次从苏联引进了长绒棉2N3新品种,山东人刘桂美率领众姐妹在荒原上培育起一片洁白。之后,新疆的棉花改良过程中总有一点山东元素,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汗水、或者只是一句满是山东味道的鼓励——原来在洁白的棉桃中孕育着七彩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