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新疆大叔"王乐泉

2009-09-24 22:07 《齐鲁周刊》/ 施晓亮 /

  他坐镇新疆18年。在乌鲁木齐市民和新疆百姓眼里,他是“铁血反恐、柔情治疆”的“乐泉书记”;在山东老家村民的记忆里,他就是三元泉村那个质朴、恋家的“老三”;在三次采访过他的山东记者眼中,他是乐观、随和、智慧、家乡情结很重的“大叔”。

 

乐泉书记家乡观念重,家乡来人了,肯定是要见一见的


  2009年5月31日,我作为“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主题宣传活动“盛世花开丝绸路”全国行的总策划兼领队,率部自驾车经过数万里跋涉、走过20多个省市区的40多个城市抵达乌鲁木齐。一周前,我在途中致电新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通报了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七博会”,以及“盛世花开丝绸路”全国行活动“九州同庆、百花同贺”建国六十周年的宣传目的等,提出了采访王乐泉书记的申请。


  其实,提出这样的采访申请,我并未抱多大希望,这毕竟是一次未按程序的冒昧造访。没想到,刚刚抵达乌市还不到一小时,就接到新疆党委宣传部的电话通知:6月3日要出访哈萨克斯坦的王乐泉书记得知我们到达,6月2日推掉了其他活动,安排整个上午接见我们。


  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山东青州的领导,得悉王乐泉要接见的消息,次日也飞抵乌市。来的路上,一贯谨于程序的青州领导有一丝担心:早已安排好的接见队员的程序,能否再加上后来的五个地方官员。
  负责联系和安排此次接见活动的新疆官员说:放心吧,乐泉书记家乡观念重,家乡来人了,肯定是要见一见的。


  6月1日下午,为了方便我们采访,曾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处长、现任《今日新疆》社长兼书记的王德和安排我们入住自治区党委毗邻的一家宾馆,办理入住手续时,听前台服务员说了句“王书记来了”,我一回头,但见门庭外停了几辆车,没看到前呼后拥的警卫,正疑惑着呢,王乐泉书记陪着客人步入大堂。


  我用山东话高声招呼道:“王书记,我们山东来的!”王乐泉停下脚步,寻声向这边望来,见了我,笑着,边打招呼边向我走来,我走上前握住他的手,他记忆力真好:“你前几年来过吧,山东的记者。”我说“是啊,2003年7月,我和《齐鲁周刊》的张慧萍社长一行来采访过您。”王乐泉边点头边说:“明天上午就是见你们吧?好,我安排了,明天上午别的啥也不干,我们有一上午呢,好好聊。今天我先陪客人”。说完,笑着一一与在场的记者和青州领导们打招呼后步入宴会厅。


  我们一位北京媒体的队员疑惑地问:“王书记就这样出来?不带警卫、不清场?”一旁的大堂副理说:“清啥场?乐泉书记经常这样出来,有时候车都不坐,就自己逛着走过来,乌鲁木齐的市民经常在街上看见他。”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纳斯不知新疆之美,这次你们一定听我的,去看一次


  6月2日上午,我们在会客厅刚刚架好摄像机,王乐泉书记就进来了。他第一眼先看到我,握着我的手转身对身边的人说:“我们是老朋友了,呵呵”。


  2003年7月,张慧萍社长率山东媒体伊犁采风团来新疆时,也是在这个厅采访的王乐泉书记。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王乐泉书记与我握手寒喧时听出了我的乡音,问我是哪里的。我说:“我是青州的,我嬷嬷家是寿光的”。王书记问:“哪个村的?”我用寿光话说:“付嘎(家)毛头滴。”他听后笑了起来:“寿光话真地道,再说一遍!”我一连说了三遍,他满意地说:“好,好,我在候镇干过书记,付嘎毛头很近,我们算是老乡啊。”


  18年只回过两次家的王乐泉,已然把新疆当成了他的家。每次会见客人,他都会拿出相当的篇幅来宣传新疆。从经济到社会再到旅游,从南疆到北疆,“中国的瑞士”喀纳斯湖,“美人腮边一滴泪”赛里木湖,人在画中游的那拉提草原,巩乃斯河谷,不用讲稿,如数家珍,侃侃而谈。


  采访过程中,王乐泉突然向我翻起旧账:“那年我推荐你们去喀纳斯,你们去了吗?”我如实相告:“那次行程安排得太紧,喀纳斯路远,没能去成。”王乐泉故意把脸一沉,随即转为和善:“怎么能不去呢,来一趟太不容易了。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纳斯不知新疆之美,这次你们一定听我的,去看一下。”停顿一下,他又强调:“一定要去,不去是要后悔的,呵呵”。


  当得知我们的自驾采访的行程安排没有喀纳斯,而且自驾车必须走重复路时,王乐泉叫过了身边的办公厅主任,轻声安排了几句。第二天我们得知,王书记为我们媒体采访团专门安排了飞机,由办公厅副主任、总值班室副主任陪同直飞喀纳斯机场,直奔喀纳斯湖畔。

 

我们新疆是第一个投青州票的


  在正式采访开始之前,王乐泉书记接见了青州市委书记王立胜一行。在王乐泉的家乡观念中,家乡就是山东,何况青州和寿光以前就是一个“益寿县”。显然,王乐泉对我们“盛世花开”主题的采访做了充分的准备,谈到家乡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他说:“花卉产业是朝阳产业,‘一亩菜十亩粮,一亩花十亩菜’,三年前全国那么多城市争夺七博会的举办权,说明各地对花卉十分重视。后来北京递交了申办报告,很多城市感觉竞争不过,主动退出了,而青州不退缩,最后成功地拿到了举办权,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他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们新疆是第一个投青州票的。申办成功后,我们又是第一个进驻青州的七博园区建设的,代表‘新疆精神’的‘三千岁’胡杨早在去年底就运抵青州、落户室外展园,在全国各展区中也是第一个生根成活的。”
  他特别赞赏青州“九州之首、丝路源头、东方花都”的宣传定位,欣然在宣传册的扉页上题辞“祝家乡举办的第七届花博会比历届更加突出、靓丽”。


  见现场气氛融洽,我不失时机地指挥队员们拉开我们七米长的签名长幅,王乐泉高兴地站起身来,走上前细细观看上面密密麻麻的签名:“全国一路这么多人签名支持,你们很有人气嘛。笔呢?”队员递上签字笔,王乐泉在“盛世花开”的“花”与“开”之间的空隙认真签上自己的大名。


  青州的王立胜书记不能和我们一同去喀纳斯,要乘当天下午2点的班机回山东。王乐泉再三挽留不住,于是安排身边人员,12点准备午宴,要亲自为王立胜送行。要知道,新疆的午饭是2点开始,在山东农村算是“半晌不热”地准备宴席,是对客人莫大的礼遇。席间,因为身体原因已经戒酒月余的王乐泉,放量畅饮数十杯,席间浓浓的乡音乡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我被王乐泉点名安排坐在他的左侧位置,他与我谈得最多的是家乡的事、家乡的人。当我们的话题由“新疆的农业结构要减少棉花增加土豆”说到“山东富豪梁希森由房产大王转向马铃薯大王”时,他的情绪突然高涨起来:“你把梁总约来,我亲自陪他各处转转,新疆最适合于种马铃薯了。我一定支持他把这个利国利民的事业做大做强。”


  队员张晓伟不胜酒力,被王乐泉敬的一杯酒整得面红耳赤,话也就随便起来:“也不叫您书记了,您的岁数和我父亲差不多,我就叫您一声大叔吧。”王乐泉一听乐得合不拢嘴:“好,好,我就喜欢家里人这样喊我!再倒一杯。”于是,我们的队员一个个端酒上来,一声声“大叔”,表达着我们对这个边陲奉献18年、铁血柔情的“山东老乡”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