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王乐泉在新疆

2009-09-24 21:58 《齐鲁周刊》/ 吴永强 /

  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称,60年来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一天之后,台湾高雄市开始放映美化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的纪录片《爱的十个条件》。


  新疆,这片在唐诗里滚烫的土地依然被投以关注的目光。


  一个人的18年与一片疆土的60年放置在历史的洪流中微不足道,但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章节又承载着沉重的内涵。王乐泉这个矮个子的山东人带着齐鲁文化的中和浑厚驻足戈壁荒漠,新疆独有的苍凉豪迈的文化气韵与之激荡融汇,成就了他与新疆的一段传奇。镇守边关18年,王乐泉究竟给新疆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其意义不单单指向新疆本身,对于我们更深切更清醒地认识中国边疆的历史和现实都有诸多意义……    

 


 

 

18年的“新疆烙印”:走到哪里都极力为新疆做广告


  1991年2月,春寒料峭,47岁的王乐泉身穿一件穿了几年的旧西服,告别山东,西出阳关,出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很难想象这位后来以铁腕著称的封疆大吏,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过漫漫戈壁滩,直达天山脚下的。即使多年之后,你也只能听到他这样的话:“一个基本心理,我就觉得别人能干的,我们山东人也能干,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没有什么思想搏斗,想的很少。”


  到新疆三个月之后,妻子和孩子也随之而来。那时候王乐泉还不知道,他将要把政治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18年留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如今已是年过花甲的王乐泉,华发伴着满脸沧桑,新疆已经融入了他几乎全部的生活,即使偶回故乡,他也会极力为新疆做广告:“我这次回山东来,也是想拼命地介绍一下新疆的情况,希望大家了解新疆。”


  这些年里,很少见他谈及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人说他爱好书法,2006年教师节前夕,他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题词:“为人民办教育,为祖国育英才”。


  几个月之后,他又为介绍新疆地区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的《中国柯尔克孜族》题词。由他书写的“中国画,画中国——走进新疆”十个大字,苍劲有力,雄浑大气,为业内人士称道。


  王乐泉曾谈到他厌恶打猎。2008年7月27日,新疆塔城市委副书记吕笃功和一班朋友在打猎途中误将看瓜人夫妇认作野猪,开枪射击,导致一死一伤,引起很大反响。而这之前王乐泉就曾告诫新疆干部,不要染上打猎的恶习,他说:“现在连麻雀都是保护动物,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打?”


  1981年,王乐泉任寿光县委书记,在纪台乡吃便饭,看到这个全县最早实行土地分产到户的乡取得的成绩时,一杯白酒,喝得掉了泪。待他主政新疆之后,听了他的讲话,有新疆干部这样评价:“王乐泉人性情,讲话更实在,有感召力。”

 

这样的和蔼可亲和铁腕结合,让人有种可以信赖的安全感


  “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让乌鲁木齐的八楼和二路汽车闻名全国。1985年以前,乌鲁木齐的标志性建筑一直是八楼。王乐泉主政之后,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连出租车司机也说:“八楼早就不行了,才是个三星,还是去四星的假日酒店吧。”而二路汽车也由老式公共汽车换为了现代化大巴。


  2004年6月24日,全国首尊“禁毒铜鼎”入住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与林则徐雕塑相伴。王乐泉为铜鼎揭幕。专门介绍坎儿井的《吐鲁番坎儿井》一书初稿完成后,王乐泉指示拨专款2.4万元给予支持,这部专著得以出版发行。有一次到吐鲁番视察,王乐泉对身边的人说,吐鲁番地区发展经济应立足节水,当年林则徐推广的坎儿井为新疆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则徐在新疆写下的一些诗则抒发了开发边疆、巩固西北边防的豪情:“西域遍行三万里,斯游我亦浪称雄。”


  经营新疆18年,王乐泉行程何止三万里?“新疆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他说。据相关报道,大致可看出他的以下思路:新疆的地缘和资源两大优势,确定了新疆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王乐泉到新疆之后的第二年,国务院决定给予新疆8条优惠政策和措施,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些优惠政策与措施类似于沿海地区甚至特区。


  始于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给王乐泉经营新疆提供了强大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力,新疆被推到了全国经济发展前沿。有媒体记者这样形容王乐泉治下的乌鲁木齐:“它已经具备了建立国际商贸城和国际大都市的有利条件,虽没有北京、上海那般的奢华张扬,但也拥有着强烈的现代时尚气息。”


  1983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畅游新疆的金庸在比较两次新疆之行时说:“新疆变化真大,几年前乌鲁木齐还是一个小城市,如今已经是个繁华大都市了。”


  新疆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维、汉、回、哈萨克等民族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库车县栏杆村农民卡德尔住在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远的地方,他曾经连续40年写拥军日记,记录他与解放军的点滴交往。有一次王乐泉听说了他的事情,专门去看他,之后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王书记人不高,和蔼可亲,真看不出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时的铁腕。但是就是这样的和蔼可亲和铁腕结合,让人有种可以信赖的安全感。”


    巴楚县色力布亚镇维吾尔族老人阿布力孜·努来克收养汉族残疾女弃婴的事震动全国。王乐泉得知后,以最快的速度安排手术,后来女婴得到最好的救助。这种事情还有很多,仅仅是《喀什日报》报道过的在喀什一个地方发生的此类事迹就不下十起。


    民族感情与反分裂是两码事,“7·5”事件之后,愤怒的王乐泉说:“不管什么民族,我们的广大干部群众应该同仇敌忾,对向境内外敌对势力,对向参与严重打砸抢烧的犯罪分子,千万不能把矛头对向自己的民族兄弟和姐妹。”


喀纳斯湖的代言人


  “他是政治局委员,国家级的领导,他来抓旅游,所以提升得这么快,一下子上来了。”提起王乐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局长穆扎帕尔·米吉提说。


  王乐泉曾不止一次向人推荐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中国一绝,世界一流”。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说:“这里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地方,她的存在证明人类过去有着无比美好的栖身地”。


  在离喀纳斯不远的布尔津,金色包围和光芒照耀下的异域风情,城内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公益宣传广告,上面是王乐泉的题字:“金色布尔津”。上世纪60年代,王乐泉的大哥转业到新疆布尔津县,后来把老父亲接了过去。几年之后,父亲因患肺气肿病故,葬在布尔津。


  每次到布尔津,王乐泉都会想起父亲,这片长眠着父亲的土地,在他眼里,何止只是金色?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再加上新疆特有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新疆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有人夸张地评价王乐泉主政新疆前后的变化:“18年前,100个中国人里不一定有一个到过新疆,而现在,你得问有几个没到过新疆!”


  以开发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后便是各个层面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坎儿井申遗、对图瓦族的介绍、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王乐泉说:“一个好的景区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有高起点、高档次、高标准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开发。”

 

疆独分裂势力的“头号暗杀对象”


  1876年,左宗棠率6万湘军出关、收复新疆。他曾动情地说:“若新疆不固,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左公言犹在耳,之后的100多年,与分裂分子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清人杨昌濬称赞左宗棠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2006年12月,王乐泉率新疆党政代表团赴左宗棠的家乡湖南考察。面对与以往不同的态势,他是否会想起当年的左宗棠?


  王乐泉显然是中央地方大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作为中国地域最辽阔同时也是地缘形势最复杂的省区之一的封疆大吏,媒体称王乐泉处在内部民族分裂势力和外部“东突”恐怖分子双重压力的风口浪尖上,“是一个每天都光脚走钢丝的人。”


  每天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工作,有一段时间,就连睡觉都是和衣而睡。维护新疆稳定与发展,从古到今,王乐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有一次,一个家乡的记者到新疆采访,王乐泉问他:“你这次来,带刀了没有?”记者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被问蒙了。王乐泉接着说:“前几年来新疆经商的有些人会随身带一把刀防身,你没带,说明新疆现在安全了。”


  王乐泉主政新疆期间,热比娅成为新疆首富,继而参与分裂祖国的各种违法活动。后来接受采访时,王乐泉说:“那些同情支持热比娅的人,不是糊涂虫,热比娅不说他还编造事实搞这搞那,何况有一个活人在那儿说呢,说啥信啥。”


  2008年2月,在接受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专访时,王乐泉透露他在1990年代中期曾被疆独分裂势力列为头号暗杀对象。他说自己做这个工作这么多年,早已经是“东突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要是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反而只能说明自己的工作做的不到位。


  他曾经在全国“两会”上,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口音普通话表态:“谁搞分裂,谁搞恐怖,就打击谁!”对于王乐泉的“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稳定”管理政策,媒体更愿意用“铁血反恐、柔情治疆”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