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还是办人民公社好”是怎么被捅出来的?

2009-09-17 20:59 《齐鲁周刊》/ 江寒秋 /

  杨晓明靠在石栏旁边,他如同这个城市大多数的少年一样:体育休闲打扮、新潮的发型、拘谨又冷漠的神色。他戴着一个耳机,稍稍靠近便能听到MP4传出的喧嚣。


    他是济南明湖中学的学生,他所靠的石栏围住了一棵槐树:51年前,毛泽东视察北园时,便在这棵“幸福槐”下休息。毛泽东在这里作出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论断,而在之后的20多年里,这个论断一直影响着中国农村和农业的步履。

 

北园窝棚里的“重头新闻”


  1958年8月9日,伏天的太阳像一团火,烤得北园水屯村的田间大路滚烫滚烫。几辆黑色轿车突然停下。车门开了,毛泽东探身走出,身着白色衬衣,束在裤内,脚穿黑色皮鞋。


    1958年是毛泽东心情最愉快思维最活跃的一年。这一年,他撰写了反映他最新思维的《工作方法六十条》,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表多次谈话;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两次讲话;由他审订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和《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嵖岈山是全国第一个“卫星人民公社”,也是“亩产数千斤”——轰动全国的样板公社。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历城。他在北园田间轻快地走着,1米多宽的水沟,一跃而过。路旁的谷子长得秸秆粗壮,叶子墨绿,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毛泽东看到这景象,高兴地说:“你们的谷子长得不错嘛,我看群众的干劲不小。”


    在北园农业社田间路上,毛泽东看到路旁一些社员正在一个窝棚里休息,用手指着问:“他们是干什么的?”


    “他们就是管理试验田的社员。”陪同人员回答。


    随即,毛泽东向窝棚走去。


    首先看见毛泽东的几个社员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声:“毛主席来了!”便争先从窝棚里跑出来,鼓掌欢迎毛泽东。


    这时,毛泽东已走到跟前,有些社员还没有来得及出窝棚,他便弯腰走进矮小的窝棚,和社员任长水、李树勋、韩茂林、孙守法等13人一一握手。毛泽东和他们握手时,社员们有些措手不及,手上还沾满了泥,有的忙往自己衣服上搓手,有的没来得及搓,毛泽东就把手伸过去,一把握住,风趣地同这些社员交谈了起来。


  在一棵大槐树下,毛泽东席地而坐,稍事休息。这棵槐树便是如今明湖中学的幸福槐。


    休息了大约15分钟,毛泽东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去。这时,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向毛泽东汇报说,他们准备把北园办成一个大农场。听到谭启龙说要办“农场”,毛泽东认真地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在场的记者立即发稿。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消息随即在《人民日报》发表。

 

政治局还没讨论就被捅出去了!


  毛泽东在得知他的谈话被报道出去之后,曾不无担心地说:“哎呀,糟糕,捅出去了!事先没讨论呢,政治局还没有讨论呢。”毛泽东迅速采取补救措施,4天后,在8月17日召开的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将人民公社问题列入议题之中。


  于是,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至9月底,全国原有的74万多个农业社,一下子改组成23284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平均4767户,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以上。北园农业社也改组成了拥有3.9万户、12万人的历城东郊人民公社。其进展之神速,连毛泽东也始料未及。


  由北园震荡到全国的“人民公社浪潮”席卷了整个农村。

 

浮夸风中的大辛庄小麦


  浮夸风的蔓延,让毛泽东警觉起来。1959年4月13日,毛泽东再次来到济南考察。据时任历城县东郊人民公社第一书记的郑松回忆,那天午饭后,他和白如冰、秦和珍来到毛泽东乘坐的列车上。


  接着,他们驱车来到东郊公社大辛生产大队,下车后,当毛泽东看到地头的木牌上写着“计划指标亩产 1000斤”时,他严肃地问郑松:“一亩地能收 1000 斤?” 回头又问:“ 白如冰同志,你看麦子一亩地能打1000斤?”


  当白如冰回答麦子长得很好,亩产能到 1000 斤时,毛泽东摇摇头说:“我看这麦子别说亩产打 1000 斤,连500斤都收不到。 打下来的时候,我才相信嘛!”回过头来,毛泽东又严肃地对大家说:“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要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讲白话,秋后我再来看看亩产小麦到底多少斤!”


  当年秋天,毛泽东真的又来了,他又问郑松:“今年大辛的小麦亩产到底多少斤?”郑松说:“平均亩产收了400斤。”毛泽东一笑:“上次我说平均亩产连500斤都打不到嘛,结果还是打不到500斤嘛!”


  而此时“人民公社”作为一个典型经验已经确立了在农村的主流地位,此后影响了中国农村和农业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