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生活还原
七年副总理、五年总理,朱镕基退休后远离各种会议、视察和出访,开始了一个老人含饴弄孙的生活。看闲书、练书法、拉胡琴,兴致所至,还会与夫人劳安唱个堂会。
“现在不是怕我没时间聊,是我怕你们没时间聊”
两道眉毛浓密不羁,细长眼睛精明犀利,宽厚的鼻头前挺闪亮,上唇撇起来时,透出一股子倔强和执拗——这是前总理朱镕基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
然而观看近日网络上盛传的朱镕基近照,那位提着胡琴的老人褪去严厉和严肃,面容温和慈祥。
毕竟是年逾耄耋的老人,朱镕基偶尔也会光顾一下医院。去医院看眼、看牙时,朱镕基走到哪里,笑声就跟到哪里。这位前总理口才出众,谈笑风生的水平煞是了得,医务人员经常被他逗得乐成了一团。
退休后的朱镕基很愿意聊天,喜欢像普通人那样东拉西扯。有人说朱镕基一旦聊起来,甚至有点刹不住。朱镕基听了哈哈大笑:“现在不是怕我没时间聊,是我怕你们没时间聊。”
然而,一种有原则的坚持,却镌刻在朱镕基的人格里,无关乎时地,从未消失。
朱镕基曾在任上公开表白,退休后,一不作传记,二不题词。他说,看书是最好的消遣,但不看别人写他的传记,因为那都是东拼西抄拿去卖钱的。所以他拒绝阅读其堂兄为他写的传记,拒绝中华诗词协会邀请其担任名誉主席。朱镕基的清华同学撰写、未经其同意刻在湖南常德一面“诗墙”上的《镕基赞》,也被悄悄拿下。
林则徐纪念馆的特殊客人
2006年4月15日上午,位于福州市澳门路16号林则徐纪念馆门前,一列3辆中巴、4辆轿车组成的车队缓缓停下。一侧喝茶的清闲老人注意到这支车队,他习惯性地看看手表,10点25分。
偏居于澳门路上的林则徐纪念馆,在福州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历来不为自费游客所热衷;但建馆以来,备受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正在清扫院子的纪念馆售票员看到这位身着土黄色夹克的前总理缓步走来时,并没有太意外。
后来,据福建省安全厅一位随行人员回忆说那次福建行程中,朱镕基还走访了马尾船厂以及鼓山公园等。其他游客试图与他合影,这位昔日以冷峻铁面著称的前总理,却屡屡颔首应允,让随行人员大感意外。
如果故事仅仅如此,也就没有了传奇色彩。当朱镕基走出纪念馆大门,久候门外的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人高呼“向总理挥挥手”,霎时人群齐刷刷地挥起手来。朱镕基难拒盛情,绕车一圈,挥手致意。
一位七十岁的阿婆勇敢兼勇猛地挤到了车旁,半个身子已坐进车里的朱镕基见状,微笑转身,握住了这位70多岁阿婆的双手。
退休后朱镕基深居简出,公开露面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他住过北京,到过上海。然而,愿意四处逛逛的朱镕基却拒绝回家乡长沙,怕当地借机搞旅游。他曾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退下来后,老百姓只要给他一个清官的评论,他就很满足了。
夫妻双双唱堂会
朱镕基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退休生活:“看闲书、练书法,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我不单唱戏,还拉京胡,经过勤学苦练、名师指教,我现在拉胡琴的水平比过去提高了很多倍”。
1998年版《朱镕基传》所述,朱镕基从小就是出名的戏迷,考入长沙一中后,他不仅京剧唱得有板有眼,京胡也拉得有腔有调,在长沙一中时还出演过《贺后骂殿》里的赵光义。
少年时的爱好,现在又成了朱镕基老年的爱好。
2003年11月,卸任仅半年的朱镕基路经长沙,专门邀请湖南京剧团琴师张再峰到下榻的湘麓宾馆里切磋技艺。当天下午,从3时到6时,从《甘露寺》、《搜孤救孤》到《乌盆记》,二人轮番配对,你拉我唱,甚是合拍。
日后张再峰回忆说:“他喜欢唱老生,唱得有板有眼,专业得让我吃惊。”第二天,湖南京剧团的艺术家们干脆都来了,要和总理切磋,后来由于出行计划临时变更,原本定好的排练被迫取消,朱镕基还颇为遗憾地表示‘下次还要来唱。’”
朱镕基的夫人劳安也是个京剧爱好者,学过梅派和荀派唱腔。夫妇两人在清华读书时,先后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现在退休了,当两人都有兴致时,会在家里来场堂会,博一个满堂彩。
■链接
前国家领导人的退休生活
李鹏:
写一本三峡日记
李鹏退休后,虽然很少受到外界关注,但生活仍然充实。他曾经到湖北三峡和浙江杭州等地,在杭州还巧遇正在度假的香港特首董建华。
李鹏似乎对三峡情有独钟。退休后他曾表示“正在写回忆录,卸任后终于有时间做自己的事了。”他计划以日记的形式分成几本完成,而第一本就是《李鹏三峡日记》。
李瑞环:
写哲学书,创新京剧
卸任后出版著作的领导人不在少数,李鹏、刘华清、李瑞环……然而李瑞环没有写回忆录,也没有出讲话集,而是拿出一部严谨而丰富的《学哲学 用哲学》。
此外,退休后的李瑞环还很喜欢看京剧、打网球,有时也会与老朋友聚会。据悉,《中国京剧音像集萃》特辑中收入了李瑞环亲自修订的四部戏:《西厢记》、《金·断·雷》、《刘兰芝》和《楚宫恨》。
李岚清:
听《新闻联播》,学习篆刻
谈到退休后的生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总结八个字:健身,健脑,读书,写书。
李岚清爱打网球,他说因为这是很节约时间的运动,不到半小时就全身是汗了。另一项健身方式是游泳,曾有过连续游5000米不停的纪录。
然而,李岚清最喜欢的是篆刻。71岁开始学篆刻,李岚清不为成家,只是想训练自己脑、眼、手的精密配合。
“我练篆刻多是利用听《新闻联播》的时间。为什么我是听新闻呢?因为那些同志我都认识,不用看也知道是谁在说话。”
■延伸阅读
朱氏家族的图谱
□许诺
父亲朱宽澍:
“世人皆醉我独醒”
朱镕基是个遗腹子。其父名宽澍,字希圣。朱希圣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数人,他排名老幺。据闻朱希圣绝顶聪明,年少即博览群书,颇有抱负,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自号“清醒上人”。
朱希圣十多岁时,就染上了肺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基本无法医治。朱家长辈于是决定,给朱希圣娶亲“冲喜”。
朱镕基的母亲张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匆匆嫁入朱家。然而身体羸弱的朱希圣没有等到孩子出生便英年早逝。
堂兄朱经冶:
“小时候我没有欺负你吧?
朱经冶原名叫朱镕墨,是朱镕基三伯父朱宽浚之子,比朱镕基大十多岁。他20岁出头离开湖南老家,到上海复旦大学读书,上世纪40年代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回上海定居后,曾任上海市长宁区工商界政治学校教务长。
朱镕基刚到上海当市长时,他同朱镕基开玩笑:“小时候我没有欺负你吧?”朱镕基听后哈哈大笑。虽然有一个总理堂弟,但朱经冶夫妇俩仍在上海虹口区的老式石库门楼房里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
女儿朱燕来、儿子朱云来:低调潜行商界
朱镕基夫妇育有一双儿女,女儿叫朱燕来,儿子叫朱云来,均曾赴国外深造。朱燕来曾担任香港金融协会主席,身边极少人知道她是朱镕基的女儿。相比之下,大众对于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更熟悉一些。
《财富》杂志是这样介绍朱云来的:没有人能像朱云来那样,横跨环球金融界和中国的government主导的经济体。朱云来是中国唯一的国际级投资银行中金公司的主管,他有芝加哥DePaul大学的会计学学位,曾在纽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任职,被认为是一位能干而勤奋的交易人。
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的朱云来向来烟不离手,喜欢穿白衬衣和蓝西装,非常朴素。朱云来被《财富》杂志评为“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然而在中金,同事们一个个西装革履,小朱则叼着雪茄,穿着便服,像一位退休人员。
侄子朱匡宇:
“叔侄俩一个脾气”
1988年,朱镕基到上海当市长时,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侄子朱匡宇说:“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镕基果然说到做到,在上海的四年里,朱匡宇没有动过职务,也没动过职位,由一个纺织机械厂的普通工人到局领导,朱匡宇全靠自己的努力,与叔父朱镕基一点关系都没有。
上海的纺织业改造,曾经被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但朱镕基从来没有因此表扬过朱匡宇。工作原因,朱匡宇也去找过朱镕基,但意见不同的叔侄俩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朱匡宇的父亲朱经冶说:“叔侄俩一个脾气。”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