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赖昌星的“遗产”

2009-08-13 22:25 《齐鲁周刊》/ 吴越 /

  1999年8月13日,仓皇出逃的赖昌星来到加拿大,不知不觉,已整整十年。十年之后,其前妻曾明娜已经自愿返回中国福建老家,并受到良好对待。仍然赖在加拿大、并于年初获得工作许可的赖昌星说他也想家了。


  然而,重新回首赖昌星的十年浪迹,我们更多的是审慎的反思:在赖昌星主演的这出诡异的商业走私大案中,权力运行是怎样逸出常规蜕变为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赖昌星们产生的体制性土壤有哪些?作为一个商业怪胎的赖昌星为今天的企业家们提供了怎样的负面参照……


  一句话,赖昌星究竟留给了我们哪些“遗产”?

 


赖昌星远华影视城搭建的天安门

 

体制“遗产”:红楼的意乱情迷只是商业与权势的媾和怪胎,十年后的今天,赖昌星操纵庞大走私帝国的往事仍然警醒我们审视权力的边缘界定


  端坐在温哥华豪华公寓里与国内网友聊天、斗地主的赖昌星,再一次从网上搜索出国内媒体对他铺天盖地的报道,十年里经受过无数次舆论“围剿”后的赖对此更多的是一笑了之。


  十年来,人们对赖昌星的关注从未减弱。时至今日,位于厦门华光路2号的远华走私集团总部标志性建筑红楼铁门外,依然不时有外地游客拍照留念。


  《厦门远华大案》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上面来了位首长,赖昌星亲自赴机场接机,首长的吃住均在红楼,地方官想插都插不上手,连给首长倒杯水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地方官只好找赖老板协商,能否让出一天时间由他们出面接待一下,好为首长尽点“地主之谊”。


  赖一出道适逢改革开放之初的“淘金时代”,一崭露头角就带着枭雄的气息,但是时代的推演和经济秩序的逐步确立,也最终决定了赖昌星的出局命运。


  比起红楼来,现在所谓的各种“潜规则”实在是不值一提,红楼把官商之间的“潜规则”发展到了无以附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据说,在生意场上浸淫多年后,赖昌星总结了一条投资秘诀:“最赚钱的生意,就是投资大权在握的官员。”他有自己的座右铭:“不怕什么法规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


  赖昌星们掌握了没有监督的权力的运行规律,把那些“为我勾连的官员们”摆弄成自己的一颗颗棋子,随意驱遣,他也随之从地痞无赖而一跃成为官员们趋之若鹜的贵人。


  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文化浓厚的国家,从胡雪岩靠着官府的扶持爬上红顶商人的至尊荣耀起,中国商人的骨子里就蔓延开一种与生俱来的“依附官府情结”,大树底下好乘凉带来的便捷财富,很对商人的脾胃。而尚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缺少有效手段遏制这颗肿瘤的生长,其结果只能是看着它走向自我膨大和死亡。


  体制的漏洞轻而易举被商业贪婪所利诱。红楼的意乱情迷只是商业与权势的媾和怪胎,十年后的今天,赖昌星操纵庞大走私帝国的往事仍然警醒我们审视权力的边缘界定。


  在红楼顶层的房间,有一幅“天下唯我”的鹰鱼图:画上一只虎视眈眈的鱼鹰正窥视着水中一条硕大的肥鱼。我们不能不为赖昌星的“霸气”所折服,这又何尝不是对那些自以为是的特权者的一种巨大讽刺?


商业“遗产”:有人曾问过赖昌星:“翻开你的发迹史,除了走私,我发现再没有别的什么了,难道你就不能干点别的,做些实实在在的实业?”赖昌星的回答倒也爽快:“我也想干点别的,可除了走私,其他的不会呀!”


  当年,豪气冲天的赖昌星在厦门按照故宫3/4比例修建了远华影视城。他很喜欢站在“小天安门”上做挥手状,一副指点江山的姿态。


  有人曾问过赖昌星:“翻开你的发迹史,除了走私,我发现再没有别的什么了,难道你就不能干点别的,做些实实在在的实业?”赖昌星的回答倒也爽快:“我也想干点别的,可除了走私,其他的不会呀!”


  前不久,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济南曾说过这样的话:“不管你盖了多少高楼大厦,也不管你登了多少世界高峰,可是在老百姓看来,你的心灵再怎么也高不过一座坟头!应该说,这是中国企业家的悲哀。”在他看来,目前的中国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有的只是一批争名逐利、善于投机的商人而已。


  当然,投机作为世界性的商业公开秘密被为数众多的企业奉为圭臬,但大的趋势却是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抛弃了投机的羊肠小道,而选择了公开透明的发展之路。赖昌星十几年前苦心经营的走私链条,把中国商人心底的投机欲望图解得气势恢宏、气吞山河。在今天这个速成时代,中国的企业大都怀着强烈的创业冲动,而缺少建设持久发展企业的耐心和底蕴,往往最初的激情最后都转化为投机的快感,而投机成功之后的漂白并不那么容易,正如一个谎言需要一万个谎言延续一样,起始的投机或曰原罪需要的是连续的“投机动作”,当投机成为一个企业的行动惯性,它滑入深渊的日子便已到来。今日之黄光裕和荣智健们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摆脱中国企业家的投机宿命带来的诅咒。


  赖昌星留下的“商业遗产”可以作为近三十年中国商业史的一个路标:左转是覆灭,右转是爬坡。


  
司法“遗产”:中加两国十年之久“遣返赖昌星的司法拉锯战”,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司法制度的一次“国际亮相”


  “赖昌星,祖国喊你回家坐牢。”有网友这样调侃道。他会回来吗?能不能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以怎样的方式回来?


  虽然潜伏加拿大已有十年之久,但是赖昌星日子过得似乎越来越游刃有余。今年初获得工作许可证后,他更是走上街头寻找工作。“我总想,加拿大给我机会,我还会东山再起。”


  许多人认为,赖昌星10年来未能遣返回国,是加拿大政府在故意拖延。其实,这一结论并不完全正确。要知道,2000年逮捕及关押赖昌星4个月的是加拿大政府部门;2006年5月决定启动遣返程序,将赖昌星押往机场的也是加拿大政府部门。而加拿大司法系统才是真正的阻挠者。


  赖昌星最初担心回国后将被判死刑,在得到不会被判死刑的承诺后,他又称“担心回国受到不公正审判”。加拿大司法部门几乎把中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每个条文都搬出来进行辩论,并多次派律师到中国取证,“材料堆了一房间”,“所有证据都要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受盘问”。


  中加两国的司法角力目前还没看到结束的信号。


  如果赖昌星最终被遣返回国,就相当于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司法制度是公正的,证明中国能够通过公正的司法审判,保障每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经历了十年之久的关于遣返赖昌星的中加两国司法拉锯战,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司法制度的一次“国际亮相”,一次与现代化司法制度对接的实战演习。

 

文化“遗产”:一本“乡愿学”的典范,一部畸形的枭雄史,一篇玄机深藏的悬疑悲情小说


  走进赖昌星的家乡福建晋江烧厝村,会看到一座飞檐牌坊,牌坊下方刻有“旅港赖昌星先生捐赠”九个烫金小字。底下一块碑文的内容:“旅港乡亲赖昌星先生热心桑梓事业独捐65万元村大道大路门及其他公益设施此乃造福人群裨益后代之善举特立碑记永铭千秋”。


  此外,赖昌星还拿出500万元在家乡建起了两所学校。他还在家乡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固定领取500元津贴,为此赖昌星每年要支付100万元人民币。


  发家后的赖昌星给人的印象从来不是一个小气的人,矮小粗壮的他给人以闽南豪客的气魄。2008年远离中国足坛的厦门足球队,在当年也曾经无限风光。从赖昌星当上厦门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到他潜逃的580天内,远华集团在足球上投入超过1个亿。


  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赖昌星说:“以前在福建做生意,逢年过节,都请家乡父老吃饭,现在也会托人请家乡老人吃饭,也支持家乡孩子读书。”赖昌星成了家乡父老交口称赞的“英雄”。


  现在我们有研究红楼梦的红学,有研究鲁迅的鲁学,是不是私下里已经有了研究赖昌星的“赖学”?套用黄健翔的一句经典球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赖昌星是不是“不是一个人在堕落”?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没有原则,不讲法律秩序,向自己看到的,接触到的人一味示好,大家都说他是好人,都想接近他,但整体的法律制度却荡然无存,结果是一家人笑,却使一街人哭。谭嗣同曾说中国二千年之学都是荀学“皆乡愿也”。


  老家人期待着他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隐藏在角落里的兄弟们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在加拿大的公寓里,他虽不是先前的食客三千,却也是高朋满座。赖昌星,成为当代“乡愿学”的一面旗帜。


  同时,红楼已经成为反腐文化的一个坐标,或者还在中国“青楼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赖昌星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畸形的枭雄史、一部悬念迭出的悲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