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生态链
李连杰入籍新加坡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连带加入外国籍的巩俐、赵本山、陈凯歌、陈红、顾长卫、蒋雯丽、宁静、徐帆……也成了热门话题。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火车改国籍的明星也许有一火车的动机诉求,但无论是因为双身份双保险、儿女教育、逃避狗仔队、福利还是只为了生N个孩子,这些都是带有“明星”标签的他们沿着生态链向上的流动。
一众粉丝们“并不是几个演员就能撑得住一个伟大的国家,权当输出几个劳务,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的发狠也许恰好歪打正着,他们正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输出的是软实力,完善的是自己的生态链——而作为一个民族,对他们的道德期许更需要开放的心态。
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一个新加坡版的奥巴马在中国热泪盈眶找到了他远房的兄弟,而他们共同的祖先是一个叫做李连杰的功夫皇帝。那已经是另一个文化链的传说
上世纪80年代,少林寺曾经成为全中国叛逆孩子的朝圣地,只因为李连杰扮演的那个一脸纯真的觉远和尚。每一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变老,但李连杰的情欲水平似乎永远停留在那个谈性色变的年代——即使他娶了著名肉弹利智,但三十年后和徐静蕾演床戏后他仍然羞涩到感觉像被强奸一样。
李连杰还记得1979年刚到少林寺的那天早晨,在寺庙门口,他遇到了当时的少林方丈,方丈手掌合十,说他“有佛缘”。当时16岁的他没有意识到,一个“大英雄”会在不久的将来脱颖而出,走到了电影胶片中,又走到了万丈红尘中,直至到新加坡——在他作为一个明星的生态链中,这也许是最后一环,也许是他最后的精神家园。
他辗转到新加坡的理由不再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曾有人说李连杰是个有异数的人,在每个重要的人生拐点,都有一个重要的人在等着他,每一次都是痛彻心扉翻天覆地。每一次都似乎是人生的断裂宛若孕妇一朝分娩时的蜕变。
《少林寺》拍完了,李连杰的薪水是一天一块钱,但拍完以后,突然有人拿了600万的支票给他。600万,要他拍两部电影,在那个年代,你无法想象那是什么样的刺激。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是一个两岁就没了爹的孩子,我们不知道他每天上学的时候都用手紧紧捂住口袋——贫穷的家境让他只能穿姐姐宽大的裤子。他开始疯狂拍戏赚钱,直到摩登时代的恐怖节奏超过他十多年的魔鬼训练,一场重疾让他停止了疯狂的对金钱的原始积累,隐居美国,一双儿女,甘于清贫貌似幸福。
直到遇到利智。那是他对爱情的揭竿而起和对命运链条的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
负了全天下又如何?“见到她第一眼,我就知道她是我今生要找的女人。”这让他有勇气和那些身价亿万的人一起竞争这个高傲的“亚姐”,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已经成为成功投资者的利智是如何用一场离经叛道的爱情深刻地改变了一个男人。利智和李连杰在上海一掷千金地购物掷地,引人侧目,同时李连杰又开始推行“一元主义”,让每次他的采访都成为慈善布道会,物质和精神如此不和谐却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而2009年,李连杰又一次站在人生的拐点——他顶着“功夫皇帝”的沉甸甸桂冠毅然决然出走新加坡,不惜放弃他1993年就为事业铺路而加入的美国国籍。公开理由仍然是缘于爱情,只是,是父亲对女儿的爱。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调侃的西方人“秃了的十字架文化”,“爱下一代”在李连杰的心中不只是本能——很久之前,大女儿JANE就在新加坡求学。出身东方文化又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的李连杰夫妇,希望女儿同时接受东西方教育,在这一思路下,新加坡成了最好的选择。
听起来很美,如同李连杰经常念叨的“我每天很珍惜地对待我的太太、我的家人”——为了让女儿在接受教育时同时也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他干脆加入新加坡籍,并在当地高级住宅区阿摩园买下价值约700万新元左右的豪宅。
谁还在乎电影和武术,这两个他生命中曾经最为重要的标签?
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一个新加坡版的奥巴马在中国热泪盈眶找到了他远房的兄弟,而他们共同的祖先是一个叫做李连杰的功夫皇帝?那,已经是另一个文化链的传说。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