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我们为什么“越过越穷”?
对于许多普通百姓来说,通胀率似乎很容易在生活中被忽略,而作为经济学家,陈志武却对其一针见血。他说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CPI物价累计涨31%左右,而美国物价同期累计涨36%。
按照这些数据,这些年应是美元贬值程度比人民币高,美元购买力应下降更多才对,但来往于中美两国间的人,却根本感觉不到美元购买力的下降,感觉到的是今天一百块人民币能买的东西远低于十二年前。因此,“越过越穷”不只是幻觉,而成了一种现实。
数据为什么令人生疑?
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志武谈得最直接的还是通货膨胀问题。他说两会代表和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是中国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货币政策是否恰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过去五年中国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这或许是对的,但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却很难让人相信。如果中国CPI数据被严重压低而其它国家的数据是真实的,再拿中国通胀率跟其它国家比就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官方通胀率让人生疑?陈志武说最简单的办法是拿中国跟美国的通胀率数据做比较。他说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CPI物价累计涨了31%左右,而美国物价同期累计涨了36%。按照这些数据,应是这些年美元贬值程度比人民币更高,美元购买力应下降更多才对,可经常来往于中美两国间的人,却根本感觉不到美元的购买力在过去十二年下降了多少,感觉到的是今天一百块人民币能买的东西却远低于十二年前。“老百姓感受到的人民币通胀率不仅要远高于美国通胀率,而且也远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国通胀率。”
陈志武告诉记者,就他的经历而言,一方面这些年看到中美两国公布的通胀率总是很接近,另一方面眼睁睁看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1986年我刚到美国留学时,在耶鲁大学周围吃一顿普通午餐是6、7美元,一件像样的衬衣是20美元左右;26年后的今天,同样的餐馆里同样的午餐可能要花7、8美元,衬衣还是20美元左右。这二十几年里美国物价有些上涨,但跟中国的实际物价涨幅没法比,是数量级上的差别,一百元人民币今天能买的东西只是1986年时的一个零头。”
“不少专家说‘不能以老百姓的感受判断通胀率有多严重’,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陈志武称,之所以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前者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否则有了生产价格指数就可以了。如果官方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反映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只能说明这个指数的结构问题很严重,反映的情况不真实。
当然,人为压低通胀率可以给官方很多便利,尽管对老百姓不利。操纵通胀率当然给货币进一步超发提供条件,为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刺激表面繁荣提供方便。遗憾的是滥发货币、增加通胀实际上等于通过无形的手在转移老百姓的财富,是一种变相的掠夺。
寻找通胀与经济的平衡点
在日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宏观调控目标,将2013年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通货膨胀压力看似已得到释放,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CPI涨幅达3.2%,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6.0%,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3.3%,服务价格上涨3.1%。
“这些数字不得不让人们对通货膨胀提高了警惕,收入上涨但却‘越过越穷’将会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陈志武告诉记者,正因为一直较低的官方通胀率跟人民币购买力的快速下滑所形成的对比实在太大,社会抱怨声很高也就不足为奇。
对此,中欧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与陈志武的观点如出一辙,称在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也在进一步显现,必须在通胀与经济增长中找到政策的平衡。“美国利用美元‘透支’全球经济,‘绑架’全球货币,我们必须制定战略,在金融资本配置中占据主导权。”
“降息是缓解通货膨胀最有效的方法。”在陈志武等经济学家看来,央行可通过降息进一步平衡中外息差,从而引流境外热钱和套利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也可让产业资本获得更好的贷款利率,从而让资本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从现实情况看,有两类产品价格在物价上涨中起着风向标式作用。一个是食品和基本公共品(包括水、电、汽油等),因为其公共性特征和普遍需要特性,对老百姓生活有着基础性影响。“道理很简单,食品和基本公共品是刚性需求,货币最容易往那里跑,只要这一类产品的价格一涨,其他商品物价就会跟着涨。通过消费这些基本公共品而生产出来的商品,链条越长环节越多,其价格传导效应就越大,结果就导致商品价格涨得更快、更高。反之,基本公共品不涨,其他物价涨势就不那么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能稳住物价。”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