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供需
章剑锋 厦门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研究员,知名房地产事务专栏作家,香港财经文摘杂志高级记者,对房地产市场颇有研究。 影响房价变化的,终归是“供需”二字。二者没有变化或变化极其有限,房地产价格就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从目前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监测数据判断,楼价有一点逆市上扬态势,是因供需没产生本质改变,尽管调控并不曾松懈,但价格变化不明显。
就供给来说,政府增量调控还需一定时间才能产生效果。600多亿专项财政资金注入和580万套保障住房的建设,从纸面计划到彻底兑现有个较长周期,在没完全落地前,这一举措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可能远大于实际。而且还要考虑供给环节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现状。这将对真实供给的顺畅性、规模化及结构优化造成一系列阻碍。
有经济学者强调,尽量让房地产市场按市场规律自行运作,依据是全世界的市场经验都可以证明,价格是调节供需的唯一有效杠杆。但我们的供给实际上没办法随价格杠杆起落或增减。比如从全国到地方,都有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用地关把得紧,要报批,要审核,要限量,不会因房地产价格高了,开发商就可以多要一点地。如果一年供地只有100幅,哪怕市场再旺,也不要想有101幅,经济理论在这里就失灵。
供给始终没有根本性改变,还与供给无效性有关。本来数量就有限的土地入市后,被卡在开发建设环节,不能及时形成房屋供给。国土资源部近期在全国范围内清理闲置用地,查出结果足让人吓一跳。截至目前,今年全国房地产闲置土地2044宗,面积12.35万亩;别墅用地74宗,面积7836亩;保障性住房用地改变性质83宗,面积943亩;违法违规转让7宗,面积290.04亩。从闲置时间看,闲置5年以下的地块1354宗,占闲置土地总数的48%;闲置5年以上的地块875宗,占31%。从中不难发现,当前供给环节面临的问题多么严峻和复杂。有一点可确信,土地闲置和无效性利用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挂牌拍出多少地,职能部门可通过备案管理,实时监控与追踪,超过期限坚决收回,重新入市。
真实的需求应与真实供给相衔接,两者有一个不对,市场便不稳定,价格就失去均衡。现在不仅供给因其大打折扣而显得不够真实,需求也混乱。现在我们在做的,是要还原和培育最核心、也最真实的需求,就是自住性需求,具体手法是确保定向性、扶持性供给。但这首先要刨除游移性极强的炒买需求。切断供给、增加购买成本不是最好的办法,炒资必然存在,不可能被驱逐干净,关键问题是炒资究竟该呆在哪一级市场里。现在他们呆的地方显然不对,因炒资和自住性需求所进入的市场高度重叠,这样势必存在冲突,而弱势一方的自住类需求必被强势一方的炒买资金挤压,因而才会出现那种连保障性住房用地都会被改变性质的情形。此种痼疾不愈,房价是涨是跌,不言而喻。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