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VS沈宏非:吃货的科学观与美学观
关于如何表达一件事情,文科生和理科生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包括吃。
拿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盛满人的电梯到了,一打开,文科生会说:好多人,第一感觉的模糊性形容;理科生会说:七个人,仔细观察后的总结回答。
放在吃上,这便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美食观。
土摩托是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的学生,留学美国时,获得了生物学硕士学位,从事过生物技术研究,典型的理科生。2005年回国后,摇身一变,成了《三联生活周刊》的特约撰稿人,负责的版面高端大气——生命八卦。
这样一个人研究美食自然不会从食物的做法入笔,描写美食有多么美味也不是他所擅长,事实上,《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主笔王小峰曾经模仿过土摩托的文笔,写了一篇《川菜为什么这么香?》,将川菜中的辣椒、花椒的科学成分深入分析了一遍,倒是赢得了网友的一致点赞,普遍认为“文风模仿得神似”。
其中有一句“陈晓卿写美食文章过于侧重形容与描述,希望通过文字勾起读者的食欲”“我肯定写不出那样的文字”,怕是搔到了土摩托的痒处,没多久,他就回敬了一篇《人为什么喜欢吃辣椒?》。
在这篇众人期待的文章中,土摩托在第一句就引入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大卫·朱利叶斯博士对于辣椒中的辣椒素作用发现的科研结果,并对此进行了科普。而后,他通过科学家们的实验分析,占用了整篇文章四分之三的页码,阐述了第一个相对科学的解释——为了降低血压、消除真菌。
当然,土摩托也为秉承其他观点的人留有余地,他引用了人类学家琳达·佩里的观点“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喜欢吃辣椒,就是因为辣椒味道好。”最终得出结论,人的感觉分为“身体感觉”和“意识感觉”两种,身体感觉属于本能,意识感觉则加入了理性的成分,辣椒介于两者之间,往往会感到愉悦。
其实一篇文章说来说去,仍旧是美食为辅,科学解读为主,正如人们评价的一样,“第一次看美食方面的文章,看着看着不饿了”,土摩托并不着眼于美食做法与呈现,吃的过程与味觉的享受,他思考得更深,从分子层面考虑美食吸引人的原因,解读美食的DNA,让人更科学地去看待美食,显然与他生命八卦的板块气质相符合。
文科生
沈宏非:
好吃是唯一标准
与土摩托的不解风情相比,在对待美食方面,沈宏非显然更诗情画意、温婉缠绵一些。
这位美食家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是个标准的文科生。写过《写食主义》、《发现广州餐厅》、《食相报告》、《饮食男女》等一系列有关吃的书,对美食颇有研究。
他的文章平实古朴,喜欢在娓娓道来的情境中缓慢讲述,有做法,有色相,有味道,还有那些流传于小巷的传说故事,都是见闻,唯一没有的,就是食物为何要如此搭配。
他写“果味”,说“在所有食物的气味当中,果味最为令人愉快,让我们联想到健康,青春,阳光,充沛,自然,活力,几乎是一切正面的、向上生长的美好事物。”又说“遗憾的是,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轻佻走向它的反面”,由食材到生活再到人生,充满了文科生悲天悯人的想象力。
他写山西的特色小吃“头脑”,说“这一大碗黄汤糊糊里,用上了黄芪、煨面、藕片、羊肉、山药、黄酒、酒糟以及羊尾油。进食时,佐以腌韭菜、烧卖、‘帽盒’或饺子。”然后便从外地人吃不惯的现象开始,一路发散到南北饮食观,最终佐以“头脑”的历史由来而结束。
人文历史充满了他的美食之路,使他的文章变得隽永而底蕴深厚,带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小资情调,被人一路追捧。但他的美食标准到底是什么?
沈宏非说,“作为一个美食家,我从来就没有做饭的冲动,我的理想是找到最好的原料、用最恰当的办法、在最好的时间,和最靠谱的人一起享用。”由此可见,他的美食评判标准是“有情调地好吃”,而非为何吃。所以,他更注重吃的本身,吃的环境,吃的历史,吃的美,而非吃的目的。
因此,在厨师与美食家们为菜系之争闹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显得慷慨而大方,“不过在今天这个社会谈论地不地道,是一件很不地道的事。我们还是把这个词永远地忘记了吧。充其量,也只能以‘某个时期的味道’来取代。好不好吃以及特不特,色不色的,从来都是各有各的看法。所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吧。”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