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资本表情 >

物联网的冷与热

2010-09-20 21:47 《齐鲁周刊》/ 王欣芳 /

■物联网与我们·专家

 

  物联网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关联?其产业链有何特点?目前的发展状态如何?近日,《齐鲁周刊》记者对此采访了物联网专家、山东标准化研究员副院长钱恒。

 

概念之前早有产业基础


  《齐鲁周刊》:人们虽然已经对“物联网”这个词语耳熟能详,但对其真正的意义却并不了解。您能否解释一下物联网推广与人们生活有哪些关联?


  钱恒:物联网产业本身是由RFID、无线传感器、IPv6、移动互联网等多个基础产业构成。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物品的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传感器则负责采集环境的温度、湿度、压力等模拟量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或有线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我们的行为能够通过物体信息的反馈,最终实现智能化。比如现在的智能家电,还有交通问题,可以规划从家里到单位的有效路径,避免上班途中遭遇堵车。这些都是很实际的例子。


  《齐鲁周刊》: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您认为要多久才能让这些图景变作现实?


  钱恒:大约3到5年。


  《齐鲁周刊》:时间年限并不如想象中久远。


  钱恒:对。其实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相关产业早就开始发展,这相当于奠定了一个基础,也就缩短了实现图景的年限。


  《齐鲁周刊》:您认为目前物联网应用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钱恒:在物联网应用之前应该考虑到客体与主体的问题:前者即可联的物,物本身的价值和其信息资源价值,适合标识物或感知物价值的联接载体,可以是传感器、有源RFID标签,也可以是更便宜的无源RFID标签、条码标签等。而主体则是对联网信息资源的需求,取决于是否有实时动态需求,感知物是否流转多个环节,信息资源所有者是否愿意共享以及是否有助于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效率。


  以普通蔬菜或低价值快销品为例,其特点是供应链短且生命周期短,价值低,其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在现阶段比较低,多采用条码标识。而以特种设备比如工业气瓶、电梯、锅炉等,属于公共安全领域,且为循环多次流转的使用周期较长设备,RFID标识成本在反复使用价值所占的比例较低,在流转的各个环节有效安全验证并信息共享,有安全、精准、高效和能耗监测多种应用效益,这种行业应用就体现了物联网的威力。此外,在铁路车号识别等应用也体现了物联网的效益。

 

物联网发展已经凸显矛盾


  《齐鲁周刊》:现在物联网概念遭遇爆炒。这种表象之下是否存在我们预想不到的另一面?


  钱恒:其实现在物联网发展的矛盾已经凸显出来。


  物联网现在的形势是,国内比国外热,政府比市场热,产业比应用热,股票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物联网概念股已经飙升,而教育部也有意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但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呢?


  目前,物联网产业链很长,其概念中涉及的应用已经客观存在,只是龙头企业不多,而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环节的缺陷都可能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同样,物联网看似技术门槛不高,但中国企业对核心技术和软件不自主、不可控,这将成为发展隐患。国内产业规模似乎很大,但市场用量却并没有达到相应数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


  《齐鲁周刊》: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了3G的四大标准。物联网是否也能出台类似的国际标准?


  钱恒:很难。并非说设立物联网标准有何技术难题,关键是这一概念宽泛,覆盖范围广,涉及产业多,而这些产业也各自拥有本行业的标准。


  物联网更强调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的双重标准化,因为物联网就是建立在各种标准的信息设备和信息数据标准技术之上的高度标准化网络。结合市场和产业需求,通过产业技术联盟方式,加强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将是物联网产业技术模式迈向商业模式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