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资本表情 >

物联网与我们

2010-09-20 21:42 《齐鲁周刊》/ 丁爱波 /

  1999年,正当互联网热得烫手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前瞻性地提出了“万物均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论点,“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由此产生。


  目前普遍认为,未来10年左右,物联网将得到大规模应用,并将根本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去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视察时就曾提出,要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那么,物联网如何来改变世界?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被生命化的物体


  什么是物联网? 9月14日下午,记者在济南舜耕路上随机采访了10多位市民,其中,仅有一位知道物联网的含义,有一位市民表示曾在网上见过这个名词,但不知道具体意思,8位市民表示从未听过“物联网”,其中6位市民误认为物联网是跟物流服务有关的网站。


  最先提出物联网概念的是美国一群科研人员。 1999年,他们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提出日常生活中万物均可通过网络互相连接,物联网概念由此产生。


  据悉,物联网的基础是射频识别技术。简单地说,一套射频识别系统分为两头,一头是附在目标物体上的电子标签,另一头是装在特定地点的解读器。解读器会发出电磁波信号,电子标签只要进入一个特定范围,就可以被解读器感应并识别。


  射频识别技术有三个重要优点:一是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性,意味着系统可以识别单个物体,而不是像条形码那样只能识别一类物体;二是作为信号媒介的电磁波可以穿透某些封装材料,因此电子标签可以嵌在物体内部;三是在解读器的磁场范围内,可以同时识别多个物体,也可以识别高速运动物体。


  这些优点意味着,只要给每个物体附上一个电子标签,并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安装上解读器,建设好配套的传感系统和网络,任何东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处于掌握之中,这对物流等领域来说是梦幻般的场景。


  当然,物联网的完全实现还与其他多项技术有关。比如新一代互联网协议,号称可以给地球上每颗沙子都分配一个IP地址,即每个物体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名字”;嵌入式智能芯片技术可以让目标物体拥有自己的“大脑”,可以运算和分析;纳米技术和小型化技术还可以使目标对象越来越小。在这些技术支持下,也许将来有一天,你可以与身边一切物体“交流”。


  其实,这种科幻般的场景早已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模型。在上海世博园区的罗森便利店,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正在试验着未来的生活。


  每一盒在售的盒饭都被贴上一个薄薄的叫做RFID的电子标签。盒饭因此而具有了生命——它会记录数据,有逻辑分析能力,能够和外界进行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陈章龙教授正在推动一项名为“数字医疗”的物联网应用体系。这项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宇航员技术,每个宇航员身上都装有传感器,可以动态监测宇航员的各项身体指标,并将其传输给后台信息处理系统。


  陈章龙他们计划将这一技术廉价化、民用化,“我们正设想是否可以将一些传感器做入人们的衣服里,以检测其身体状况。”陈章龙说,这些信息还将与社区医院等现实医疗体系进行信息对接,在一定的信息运营下,将大大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状况。


  这些大量被“生命化”了的物体,一旦联成网络,便形成了所谓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最深邃的技术是那些‘消失’的技术,它们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基础结构中,令人难以分辨。”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信息产业还处在个人电脑时代时,计算机科学家和思想家魏泽尔对计算机网络的展望。
  
 

物联网产业规模比互联网大30倍


  “其实物联网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总经理李秀川向《齐鲁周刊》记者解释:比如现在大家从网上购物,每个商品外包装上都有独一无二的条形码,快递公司只要扫描条形码,就能获取该商品的相关信息并传达出去。简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的应用遍及智能交通、智能消防、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市场有多大?有预测,其产业规模要比互联网大30倍,并成为一个上万亿规模的高科技市场,2015年中国的物联网市场可达7500亿元。”李秀川说,“在这个大蛋糕上,山东企业有一定的优势。”


  在李秀川看来,与其他省市相比,山东在发展物联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电子信息产业稳居产业大省市首位,拥有实现物联网产业化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传感器网络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出台 RFID 等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建成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无线网络和宽带覆盖率较高;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能够为物联网统一标准、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少代表委员认为,物联网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有许多瓶颈亟待突破,其中缺乏统一标准体系是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寿光物联网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头:借助蔬菜安全二维码追溯系统,寿光实现了对蔬菜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寿光农民在家中就能监测大棚温湿度,农业专家可远程为生病蔬菜“开处方”。


   “寿光的成功告诉我们,发展物联网,在技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李秀川说,山东完全有能力抢占先机,成为全国物联网领域的排头兵。“特别是在电子制造业上,山东著名企业很多,在全国优势明显。如果以此为突破口,趁物联网尚在起步期尽快形成发展规范和协议,将有可能引领全国同行业统一标准的形成。”


  山东省政协委员江玉民认为,山东应该珍惜并牢牢把握物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第三次信息浪潮的到来。他建议,把物联网相关产业和技术运用纳入省“十二五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在物联网建设中,RFID是基础,如果数据采集不及时,整个物联网的运动就会显得迟钝,因此我把目前山东省内大力发展的RFID技术称为‘让大象跳舞的技术’。”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钱恒这样评价物联网的可能性,同时他也指出:“从全国层面上看,领头羊在上海,上海在RFID应用上的热度与产业成熟度要比山东领先一年半的时间。山东的RFID产业链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不是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