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资本表情 >

山东突围:走向“蓝色”

2009-08-27 22:24 《齐鲁周刊》/ 王欣芳 刘子亮 /

本刊专访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费云良——


  “在山东,今年夏天有两个热,一个是天气热,一个是推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热。”不久前,有人如是形容今天的山东。4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明确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此,“蓝色经济”在山东迅速升温,“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开始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日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和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在济南召开,对蓝色经济区建设动员部署,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近日,本刊记者就此对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费云良进行了专访。

 

夏天带来“蓝色经济”热


  引擎的力量从来不可忽略!一个浦东新区再造了一个新上海,一个滨海新区让天津展翅腾飞;因成为国家科学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渤海之滨的曹妃甸,也转眼间从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荒芜沙岛发展成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就是山东从黄土文明向海洋文明突围的引擎和全新着力点。


  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盘踞,东西绵延700余公里,构成雄鹰的“主体”;南北展开420公里,构成雄鹰的“两翼”。雄鹰背依广阔腹地,面向浩瀚海洋,岿然屹立,振翅欲飞。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山东就一直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但这些战略都还是省内战略,没有上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这一次,山东志存高远,抓住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机遇,争取将山东省纳入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为山东发展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争取更大发展空间。”说到“蓝色经济”,费云良告诉记者,6月3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科学谋划、高点定位、强力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立体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统筹,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以省内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


  8月10日,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青岛召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认为,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对外开放前沿,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辐射黄河流域开放开发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费云良告诉记者,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历史机遇选择了山东,山东也决心抓住这次机遇。从开放的角度看,‘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成为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使之成为外来投资的承接地、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续带,被黄河文化深深浸染的齐鲁大地,将由此迎来一阵清新的海洋风。”

 

“蓝色经济”与海相关,但绝不仅仅限于海,还包含生态、环保、科技先导……


  之前,曾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有机会到烟台东方海洋公司参观,便能领略到为什么童话里的宝藏总放在海洋深处。曾经被当作饲料卖掉的鱼骨和鱼皮,如今在这里变成了“宝”。“上游工人将鱼骨、鱼皮塞进生产线,下游工人已接到价格不菲的胶原蛋白。每公斤胶原蛋白市场价格500元,是原料价格的百倍以上。”尔后诞生的,便是以胶原蛋白为原料的眼霜、面霜抗衰老美容品……


  曾几何时,一滴海水让人联想到的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今,我们“重新面向大海,现代蓝色经济已成长为新的立体产业群,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型高技术产业,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需要多产业、多学科、多领域通力打造的新兴经济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刘洪滨教授对记者称,在对海洋利用上,没有保护的发展,如同又来一次大跃进,后患无穷。过去几年,全国海水养殖掀起的五次蓝色浪潮皆发轫于山东沿海,但五次浪潮带来同样数目的教训。由于“每次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乱,沿海海洋产业并没得到进一步发展,每次都是问题爆发后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费云良告诉记者,“蓝色经济”与海相关,但绝不仅仅限于大海,还包含着生态、环保、科技先导、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据了解,海洋产业大的门类有十几个,在山东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海上交通运输、海上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皆成规模,在全国位列前沿。“如何让海洋经济走向高质、高端、高效产业,如何实现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打造,才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新课题。”

 

“蓝色引擎”是一个新起点


  《齐鲁周刊》:在“蓝色经济”引擎之前,我们还提出过“省会都市圈”、“半岛城市群”等一系列战略计划,相比之下,“蓝色经济”引擎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


  费云良:山东要打造的蓝色经济区在全国还是第一个。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将成为黄河流域的强大引擎和名副其实的龙头,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格局,这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个蓝色经济区涉及的领域更宽、地域更广、产业更多。


  蓝色经济区涵盖了一二三产业,覆盖海上海岸带以及陆上多个领域,按照海陆统筹区域统筹和产业统筹的要求,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齐鲁周刊》:这几项战略计划在地域范围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合性,我们怎么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


  费云良: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首个海洋经济区,注定成为备受瞩目的战略。当然,我们山东还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以及鲁南临港产业区等海洋经济的重点带动战略项目,但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主体,其他项目则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当然,沿海和内陆地区需要统筹发展,海陆事业需要一种良性互动。在区位条件、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上,东西部地区其实具有差异互补的特点,所以在建设规划蓝色经济区时,势必要注意与“省会都市圈”、“半岛城市群”和“突破菏泽”的衔接,同时还要发挥“蓝色经济区”的重大带动作用,实现我省东中西地区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把视野放宽,瞄准“长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之间的广阔地域,有针对性的与环渤海经济圈、天津滨海新区等经济区进行产业对接,推动沿黄省份的经济协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融入全国乃至东北亚发展的大格局,参与到中日韩黄海经济圈的建设,而不仅仅局限在山东一省之内。


  《齐鲁周刊》:蓝色经济区的规划编制已经提上日程,在规划前期应注意什么?


  费云良: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搞好重大问题的调研。什么是蓝色经济、海洋经济?什么是临海产业、涉海产业?这些都要理解其内涵和实质。同时,我们需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省市在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搜集整理我国、我省现有政策和已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基础资料,吸收借鉴“海上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发展战略等我省以往研究成果,为编制打好扎实的基础。


  《齐鲁周刊》: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借鉴之前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带等的规划?


  费云良:这中间其实存在一个异与同的关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涵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胶东半岛高端产业带和鲁南临港产业带,三个片区的共同点是打造蓝色经济区的目标一致,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良好,并且都有临海区位优势,但各区域发展基础、产业特点、资源条件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各不相同,优势各异。所以发展布局各有侧重,我们在制定规划时也会注意实现错位竞争、相互协作、协调等问题。

 

■经济眼


跨国公司贿赂案80%是自己“爆料”


□王延春


  从去年12月的西门子贿赂案到今年7月的力拓案,从美国证监会和司法部网站相继披露跨国公司涉华海外腐败案,到中国国资委成立调查组查处中国国企受贿,跨国公司“贿赂门”一时间频频爆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披露的贿赂案中,80%以上是跨国公司自己“爆料”、揭家底。几乎没有一宗是中国相关部门查处的结果。


  有关专家表示,这表明我国反腐败相关法律还存在漏洞,需进一步完善。有学者呼吁,应制订中国版的《反海外腐败法》。


  1977年美国在水门事件后制定了《反海外腐败法》,经过1988年、1994年、1998年三次修改,该法律扩大了管辖范围,追诉活动便不断升级。1977年到1997年20年间有17家公司被追诉,而1998年到2008年10年间则有50多家公司被追诉,仅2008年一年间,反海外腐败法追诉案就有11家公司被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告诉记者:“跨国公司涉华行贿案件看似呈上升趋势,实质上是美国法律更加严格而凸显的结果。”


  “由于法规查处严格,并要求追究母公司责任,一旦被查处罚金高昂,有的罚金是贿赂款的数倍,公司迫于压力往往自己找上门来。”王志乐表示。据悉,自西门子贿赂案事发后,该公司花费了比罚款更多的钱用在合规经营的规范上。专门成立了合规经营方面的管理部门。


  据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相关的海外贿赂案件主要有2005年查处的美国德普(DPC)因推销医疗器械,向中国卫生机构和国有医院医务人员行贿160万美元,被处罚480万美元、美国钢铁回收企业——Schnitzer Steel Industries向中国国有企业人员行贿,被罚1520万美元;西门子公司通过咨询公司贿赂中国官员被罚16亿美元;美国不干胶标签材料巨头艾利·丹尼森公司因向中国地方官员行贿被处以20万美元罚款。同时,还有美国的ITT、美国朗讯、美国法如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卷入涉华商业贿赂案件。这些案子得到美国证监会和司法部网站相关文件的佐证。
 

  另外,中国媒体披露的沃尔玛、麦肯锡、雅芳、通用电气等贿赂事件,至今还没有得到美国证监会和司法部相关证据。(文据《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