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齐鲁消费 > 美食 >

腊肉:有关时间的味觉逆袭

2014-02-26 15:31 未知/ □段崇政 /

  ■最近故乡味①

 

  年关时,家家户户门前窗外的几挂腊肉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一种故乡的记忆、过年的气息。这道做了几千年的腊味老菜,仍兴奋着人们的味蕾。

 

  一家煮肉百家香

  看过花灯、吃了元宵,年就算过去了。中国人从节庆里重返工作,身心回归,除了,味蕾。

  人类的味觉记忆坚韧到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有时脑海中已消失的东西,味觉上却依旧深刻。比如行囊里的腊肉:滋滋冒油光,浓郁咸香的口味儿,一想到都要流口水。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对腊肉情有独钟,并公然放话:只要是送我十条腊肉,谁我都教。后世学生给先生送腊肉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并称作“束修”。在《周礼》、《周易》中,也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记载。

  腊肉是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特产,除了陕南地区外,川、赣、粤等地制作腊肉的习俗已延续几千年。

  腊肉的制作工期集中在“小雪”至“立春”前,人们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趁着肉质新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腊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密封保存一年以上没有问题。保存最长时间的腊肉有十年之久,这在注重新鲜和健康的今天不可想象,但据说“味道好极了”。

  腊味里的中国地图

  中国各地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饮食、建筑、风俗等各种生活形式上。腊肉的风味各地有自己的特色,但不外分为腌制和熏制两种,有时做法单一,有时又混在一起。

  各地有不同口味是因为在这二道主要工序之间,在辅料上有因地制宜的不同,有些用料偏酸,像湘西苗家酸肉;有的偏甜,像广东烧腊;还有的偏咸,比如浙江咸肉和咸鱼;四川熏肉主要辅料是用食盐、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这些原料。除了辅料用料不同,烟熏肉味道的差别还在熏制燃料的不同,川味熏肉喜用柏树当燃材,熏后有一股挥发性的柏树淡香,也听闻过用甘蔗叶和甘蔗皮当燃材的,还有用椿树皮、谷壳和花生壳的。

  由于这些工序上的区别,所以我们有了金华火腿、四川风吹肉、浙江咸肉、湖南腊肉、上海腊猪头、圆火腿、南宁腊肉、威宁火腿、琵琶火腿、华阳腊肉、广东烧腊等等名腊味。

  特别是金华火腿,其腌制周期长达35天左右,这个过程中要上六七次盐,每次上盐的部位不同,上盐的间歇也不一样,第一、二次都是隔一天上一次,三、四、五次要多隔几天,而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上六次还是七次。除了温度湿度盐的颗粒度(必须海盐),腿的表层温度和中心温度都要严格控制,这需要腌制师傅根据气候变化人工控制,以保证最终火腿的盐分含量保持在10%左右。每年立冬到立春之间,是火腿农忙季节,为了赶一个节气,一个师傅每天可能要腌制几万条火腿,从早上六点多开始一直工作到晚上23点多,周而复始,跟农忙一样赶季节。

  因为靠天吃饭,气候对火腿产量影响很大,清朝随园主人袁枚说过“三年出得了一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李渔是金华兰溪人,据说他吃火腿不喜欢杂的配料,赞成单独蒸煮,以品尝火腿真味,甚至用以佐茗细嚼。

  一块腊肉的济南解读

  据了解,由于腊肉将带皮五花肉分割成块,用盐和少量亚硝酸钠或硝酸钠、黑胡椒、丁香、香叶、茴香等香料腌渍,再经风干或熏制而成,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功效。其中还富含磷、钾、钠等元素,脂肪、蛋白质更不必多说。因此,它也是符合现代人饮食要求的美食。

  腊味不只是用来单吃的,各地根据自己的饮食喜好,把腊味做出不同的花样。广式餐厅喜欢用腊味来蒸饭,莴笋炒腊肠、青蒜炒腊肉、芥蓝炒腊肉等都是有名的腊味菜。而湘式菜谱中,腊味合蒸是最著名的一道,它以各种腊熏制品同蒸,风味独特。川人喜欢用普通的蔬菜炒腊肉,如拌新鲜萝卜干、青椒等来炒,具有农家风味。

  当香飘四溢的腊味和山东碰撞在一起,腊肉被解读出新的含义,智慧的济南人将腊味衍生出另一种形态——熏肉。熏肉与腊肉相似,同样需要火烤烟熏,只是皮烂肉嫩,肥不腻口,瘦不塞齿。将熏肉与香葱、面酱卷在烙得酥脆金黄的大饼中,口中便满是简单朴实的家乡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