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齐鲁消费 > 美食 >

《论语》里的冬日饮食

2013-12-13 16:05 未知/ □许诺 /

 

  在人均寿命只有30岁的春秋战国,孔子却独享73岁高寿,这与其饮食观不无关系。《论语》的鸿篇大论中,不乏孔子关于冬日养生的原则和秘籍。

 

  养生“八不食”

  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仪礼、膳食均衡搭配等话语,散列在《乡党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雍也篇》、《子罕篇 》、《卫灵公篇》、《阳货篇》等里。尤以《乡党篇》较为集中。

  “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这是孔子提倡的“八不食”:食物变色或变味,不吃。粮食陈旧不吃,鱼肉不新鲜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作料不妥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不只是平日,连国君赏赐的高贵的胙肉也遭遇同等待遇。

  孔子提倡“不时,不食”,《黄帝内经》也有“司岁备物”的观点,即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

  在孔子看来,膳食是养怡人生、保健身心的根本所在。孔子的后代也以此为要,从食物的选料到加工、配伍,都非常讲究。据《孔府内宅轶事》所述,在清末民初,孔府经济已开始衰落,但膳食仍异常讲究:一般早上是六个家常小炒,喝豆粥或糊糊,并有三四种面点。午餐和晚餐都要吃七八个炒菜,还要有银耳羹之类。冬天,常常吃火锅。

  孔子冬天吃什么?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中华美食终于达到了整个星球难以企及的高度。

  实际上,冬季人们活动量明显减少,此时把蔬菜或肉类适当地做细有利于肠胃吸收,且便于食物营养更充分地释放,有利于身体迅速汲取热量。因此,从冬季饮食保健的角度讲,适当把烹饪过程做“精细”,还是很可取的。

  在《乡党篇》,孔子特意提到“不撤姜食,不多食”。据说古人吃饭桌上放姜,一则提神,二则做零食。现在苏杭地区仍然有拌姜丝这道小食。不过,鲁迅则坚持认为孔子晚年有胃病,要暖胃,才有这种说法。

  按照中医理论来讲,生姜用于解表,可发散风寒,特别适用于冬季保暖。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饭前或者饭后半小时喝杯姜红茶,既暖胃,又可提高代谢率,消耗体内热量。

  另外,孔子坚持“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是席上的肉虽多,但不能超过米饭的量。由于蔬菜稀少,冬日餐桌经常肉类唱主角。及至现在,民间也流传诸如吃火锅、羊蝎子等。中医认为,冬季人很少活动,肉类食品最易在脏腑内积食积热,多吃反而会导致体力下降。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更要注意,动物性蛋白质摄取得越多,钙质就越容易排出体外。建议成年人冬季一天吃肉最好不超二两。

  与现代饮食健康观念遥相呼应,孔子主张适度饮酒,“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意思是酒量大,但不喝醉。到了《雍也篇》,海量的孔子对着手中的酒杯感慨:“觚不觚,觚哉!觚哉!”在他眼里,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也不知他到底醉了没。

  鲜境牛奶 让生活更美一点?

  得益牛奶提醒您:早餐的热能供应占人体总热能需求的25%至30%,早餐时喝一杯鲜境高品质鲜牛奶,再配合鸡蛋或面包,就可以在提供充足的营养的同时享受到品质生活。

  自有牧场 提供高品质原奶

  得益乳业拥有自己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牧场,鲜境高品质奶源精选于这里。生活环境优良、吃的纯净健康、住的舒适安心,得益黄三角生态牧场的奶牛不仅产奶量高,而且原奶的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乳蛋白含量≥3.3%,比普通牛奶高13.8%,细菌数量≤10万cfu/ml,高于国家标准20倍。

  严格检测 保障原奶品质

  “得益的收奶要求太严了,稍微检测出一点异常就拒收”,奶农间早已流传开了这句话 。如此严格的检测只是得益全程高标准要求的一个细节。得益多年来非常重视原奶的检测环节 ,检测设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全国首家引入丹麦福斯“掺假检验软件模块”。每一批次的原料奶都经过46项指标检测,从原料到成品设置96个关键控制点,进行1200多个数据分析,保障牛奶品质安全。

  巴氏工艺 冷藏物流储运

  营养、新鲜、健康是消费者生活的追求,鲜境鲜牛奶采用国际先进的巴氏杀菌工艺,将牛奶中的有害微生物杀灭,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牛奶中的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保留牛奶的纯正风味。鲜境高品质鲜牛奶从车间到餐桌全程处于2℃-6℃的低温环境中,一方面保障了牛奶的新鲜度和口感,另一方面保障了产品的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高品质生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庭正有意识地把新鲜牛奶列入日常食谱中,每人每天一斤奶的习惯正在形成。每一天早晨得益人将数百万份新鲜、健康 、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牛奶送到千家万户。品质牛奶补充的不仅仅是营养,而且让生活更有品质,让精彩生活更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