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物语:回不去的中秋故乡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这些年,中国人对月饼的消化能力越来越低了。人们过中秋,并不是月饼一枝独秀。在美食家沈宏非看来,被赋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毕竟不如天然时令尤物来得令人想念。
“月饼”的前世今生:从“胡饼邀蟾蜍”到朱元璋“借饼起义”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描述了宁国府操办中秋节的情景,颇有意趣。且看原文:“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道:‘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
此回写宁府因居丧守孝,不得过中秋节,所以贾珍率领全家,提前与妻妾在自家花园赏月之事。略过宁府过节期间的荒唐事不提,单说此回宁府在给各家亲朋送中秋礼品时,特意点明就有月饼。
从历史记载来看,首次将饼与中秋的月亮联系起来,是八月十五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而归,唐高祖接过吐鲁番商人献上的胡饼,笑指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另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但那时还没有被称之为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广为流传的有关朱元璋用月饼在八月十五来传递起义消息的故事,与史实不符,因为朱元璋没有领导过起义而只是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还取了郭的义女为妻,后者就是马皇后。如果用月饼传递起义消息的传说为真,那也极可能是张士诚所为。但这个传说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我们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到了清代,中秋食月饼之俗已经大为普及,甚至为了祭月,还出现了特制的月饼,叫做“团圆饼”。这种月饼不但圆而且特别大,一般在祭月以后由全家人切开分享。
府第朱门的“瓜瓞延绵”:被赋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毕竟不如天然时令尤物来得令人想念
我国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滇式、港式、潮式、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从馅心讲,有莲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有不同”。近年来,新款式月饼层出不穷。以前在各地月饼中,以广式、苏式、京式最有名,但现在常听到的好像是港式、星巴克式、哈根达斯式。
不流行的不一定是因为不好被市场淘汰。美食家赵珩对广式月饼独霸天下有些不以为然,据他介绍,在四五十年前的北京,有种京式月饼和传说的“掉在地上砸个坑”的自来红月饼有天壤之别:“翻毛月饼是瑞芳斋最具代表性糕点,不止卖中秋一季。其大小如现在的玫瑰饼,周身通白,层层起酥,薄如粉笺,细如绵纸,从外到内可以完全剥离出来,松软无比,决无起酥不透的硬结。馅子是枣泥的,炒得丝毫没糊味儿,且甜淡相宜。”
但自从瑞芳斋在60年代歇业后,他最常吃的也是广式月饼了。每到中秋前夕,上海亲戚就给他家寄来杏花村的月饼,“杏花村的月饼皮包馅大,也属广式月饼的路子,但用糖适度,甜而不腻”。赵珩家的一个邻居是山西人,每到中秋就自己做月饼。以油合面起酥,馅不大也不甜。“山西人本来就擅长面食,他们都自个买月饼模子,做改良月饼。”
“北京人悠闲惯了,讲究吃和时令相合的东西。其实,中秋节最时令的吃食就是水果。”赵珩说,“一定要吃石榴,这时石榴正好熟透了,石榴多子,在民间有多子多福的意思。还有西瓜,现在西瓜快下市了,但在以前都是农历六月底才上市,到中秋节吃正好。”据说,西瓜在祭月、拜月中的特殊含义有两方面。一是西瓜具有多子多福的象征意义。诗经《大雅·绵》里有这样的诗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由此,后世文人便以“瓜瓞延绵”来形容家族兴旺,子孙繁衍不息。
富察敦崇在清末出版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月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可见先人们过中秋,并不是月饼一枝独秀。“这一两年,眼瞅着中国人对月饼的消化能力越来越低了。大概和现在大家过中秋都在外面吃饭有关系。”沈宏非说,“酒足饭饱之后,再吃吃甜腻油重的月饼显然不合适。为什么哈根达斯月饼受欢迎?因为可以当饭后甜品吃”。可能也和这市场“只比贵,不比好”有关,被赋予了太多文化附加值的食物,毕竟不如天然时令尤物来得令人想念。
中秋蟹宴与“花事”雅集:月饼之外的新文化意境
老话说“八月十五,菊黄蟹肥”,《红楼梦》第38回就写到一场中秋螃蟹宴。史湘云在“藕香榭”大摆螃蟹宴,贾宝玉和众姐妹用“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洗手,坐在山坡桂花荫下的毡子上,持蟹赏花,以“菊”和“蟹”为题赛诗行酒令。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别人给她拿来黄酒,她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就给她端来合欢花浸的烧酒,喝high了,做了首咏菊的诗:“毫端蕴秀临霜写,口吃噙香对月吟。”宝钗不甘下风,就做了首诗咏蟹:“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红楼梦》中铺陈的美食很多,但场面最大的就是这次蟹宴了。可见食蟹对古代大户人家来说也是个事儿。
美食家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对饮食之道也很有研究。他写《吃主儿》一书,声称是自己“饮食生活的记录”,但记载的其实是王家日常烹饪和吃饭的精彩瞬间。王敦煌在《吃主儿》里用了8页纸写他怎么吃完一只蟹。螃蟹身上每个部位都有吃主儿专用的名词,他们家吃的蟹只分肥蟹和极肥蟹。
“只凭手和口剥蟹,借用蟹身上的爪尖做工具,速度之快令人惊奇。剥出的螃蟹皮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绝对不会再带着吃不干净的地方,也不可能再有残留在皮里的肉丝。”但是,“中秋并不是北方吃蟹最好的季节。”王敦煌说,“应该是在公历11月底12月初时候。从前北方吃蟹讲究七尖八团,因为北方水冷,蟹繁殖期早,说的是白洋淀来的‘胜芳大蟹’,早断档多年了,现在都成了九尖十团了。”
苏州画家叶放在他的朋友眼中,就是个生活在现代的古人。每年中秋节他都是和好朋友们办雅集。前几年,他买了艘古船,停在三山岛附近,一到中秋都带朋友坐“百年船”喝“百年茶”,听“千年琴”赏“万古月”。
有一年中秋,他做了一个叫做“花事”的雅集。那天的菜单很养眼:“天香引(丁香花、鸭肉)、寻瑶草(代代花、猴头菇)、点绛唇(玫瑰花、猪肉)、沉醉东风(茶花、芥蓝)、梅花引(梅花、虾仁、虾排)、疏影(梅花、荸荠)、澡兰香(兰花、花、猪肉)、望湘人(竹荪、芦笋)、霜天小角(菊花、蟹黄、蟹膏)、杏花天影(杏花、蛋清、干贝)解语花(百合花、藕、猪肉)、摸鱼儿(玉兰花、塘鲤鱼)。”
和同好一起赏花,咏花,食花。是来自叶放童年食花的记忆。叶放生在苏州一个名门望族,对他来说,花事雅集是发思古之幽情,也是营造新的文化意境。在他看来:“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活动都有符号化的问题。我就想重新思考,营造一种文化情境来提供文化想象,太符号化的东西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一种文化形式或行为,被某种审美习惯所包装的时候,情感只能停留在经验里,而体验的空间也随之被埋没了。可偏偏这体验能使你在过程中获得感悟,在快乐中慰藉情爱,这是我们现代生活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