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董造假产业链
古董造假、字画仿冒,古已有之。东晋时,康昕仿冒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连他儿子王献之也辨认不出来;宋徽宗喜欢造假,仿制了一大批商代的青铜兵器,摆在宫廷里,乐此不疲。
在中国的古玩与艺术品收藏市场,有一条隐秘的产业链,从毫不起眼的乡村和小镇通向大城市的收藏品商店和拍卖行。经过这条产业链的“升华”,一幅千元左右的“吴昌硕”(绘画)最后可以变成几十万元,一个数百元的“顾景舟”紫砂壶也能炒到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元。
“汉代玉凳”背后的利益集团
2011年初,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2.2亿元拍出了一套标注为“汉代玉凳”的拍品,如此的高价让它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但不少人却心生疑惑,汉代人都是席地而坐,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坐凳呢?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表示:宋代以后才出现这样的凳子,而且对这个价格觉得也有点离谱。
一年之后的2012年,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这套玉凳其实是江苏邳州的一个赵姓老板制作的仿旧赝品。
赵老板表示所谓的“汉代玉凳”是经他手由明代材料组装所成。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邳州高仿玉器技术成熟。业内人士称,仿古玉器行业在邳州“暗流涌动”,“汉代玉凳”之所以能够乱真,是一些职业“跑老件”的人、鉴定专家、拍卖公司联手推波助澜所致,而且已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链条。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张延华说,我国约有250家具备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但其中真正做得好的并不多。“对一些天价拍品,连专家都看不懂。有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疯狂了,纯粹出于对艺术热爱的买家越来越少,炒作概念、牟取暴利,严重背离了艺术的本源。”
“中国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没有完整的鉴定机制和鉴定体系,也没有完整的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只有一大堆‘向钱看’的鉴定专家。”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作家吴树认为,这种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整个文物艺术品行业的发展,“文物鉴定业的丑闻屡见不鲜,顶级鉴定机构的专家也频频‘失足’,国家现存的文物鉴定机构实际上已经由于其主要成员失去公信力而名存实亡了。”
乡村少女的“时光穿越术”
正如《古董局中局》作者、“文字鬼才”马伯庸所说,“古董永远都是炒作的市场,没有办法像钱一样有准确的估价,完全看市场需求、收藏家兴趣出手。所以说古董从出手、拍卖、收藏、估价,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炒作过程。只不过有些炒得凶、炒得差,有些手段比较下作。”
其实,古董造假、字画仿冒,古已有之。东晋时,康昕仿冒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连他儿子王献之也辨认不出来;宋徽宗喜欢造假,仿制了一大批商代的青铜兵器,摆在宫廷里,乐此不疲。
原本一文不值的东西,精心涂抹一番,就可以价值连城。常年在全国各地从事文物鉴定的资深专家潘保清告诉记者,新仿的古董流向市场的手法也很多,一是直接拿到古玩店进行销售;二是直接进入拍卖公司,通过高价拍卖的方式进入收藏市场;三是直接在古玩集市以摆地摊的方式销售。近一两年,在马路边上摆上几件东西,再找一个穿得较破烂的人,以编各种故事为由,引诱那些贪小便宜上当的情况也有。
巨大的利益,令这个市场不断膨胀,更有一些家族,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在这个晦暗不明的江湖里营生。全国文物收藏界一年的营业额大约在500亿元,而3年前还只有200亿元。
事实上,这条产业链存在于中国很多乡村小镇。平凡的村庄,却内藏玄机。并且这条产业链至少在十年前就具有规模了。
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讲述了他十年前的所见:那是河南洛阳边缘的一个村庄,对外封闭,他是以某种特殊方式才得以进入。村庄里污水横流,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汉陶俑,做得惟妙惟肖,从挖泥、捣泥、塑像、上色到烧造,完全一条龙。“你要什么就能给你什么,仿得非常好,我当时100元买了一尊陶俑,现在看都觉得非常惊讶。”
那里的少女整天就坐在桌边为陶俑画线,脸蛋红扑扑的,看上去也没什么文化,但手法非常娴熟,草稿都不用打,拿起笔来随手一勾一画,眉毛就栩栩如生地出来了。这些少女就是“古董”流水线上的工人,由于长年累月画一样的东西,极其娴熟。这样的“工人”还出现在紫砂、陶瓷等各条类似的流水线上。
“并且他的东西都不是成批地流出,而是一件件出来,还会特地把一些地方弄碎,营造出在地里埋了很久的感觉。有专门的贩子会到村里来收,再带出去销,他们至少能赚40%,又不用交税。”该人士说。
这样的模式可以复制到任何一个品类,只是像景德镇的瓷器之类的,工序更加复杂,需要的仿制高手也更多,包括会烧制的,会画画的,各自封闭地完成工作,最后由中间商“串联”成一件完整的瓷器。有时,这些仿品第一次出手时还知道是仿品,但随着不断流转,真假逐渐模糊,时间长了,假的也能成真的了。
一个画家的入行学费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青岛画家袁谦本擅长人物画、山水画创作。在他位于海边的工作室仓库中,躺着四个编织袋,据袁谦本说,这些都是假字画:“进哪一个行都要交学费,书画收藏尤其是这样。想在收藏界有长进,学费是躲不掉的。”
袁谦本开始收藏是在1996年,年过而立的袁谦本已经有十多年的书画创作经验,手里又有点儿闲钱,认为可以“捡漏”,于是就跟着几个伙计一起跑拍卖会,入了迷一样。当时山东最大的两家拍卖行是烟台拍卖行和山东嘉德,因为常年四处跟着他们跑,自己认识了不少圈内人 。而这一帮人 ,没有一个没买过假字画的。
这四个编织袋中,稍有书画常识的人,对落款的署名都耳熟能详。王震、张大千、金农、齐白石、何海霞、林则徐等,名是真的,但作品却几经鉴定为赝品。“就为了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当时每幅画的拍得价都在两三万元左右。”袁谦本说,与多数初涉书画收藏的人一样,一开始根本想不到自己买的是假画。
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文物鉴赏家史树青来到青岛,答应看一下袁谦本手里的藏品。“史树青当时就被称为国宝级大师,一生鉴定的文物过百万件,越王勾践剑、成吉思汗圣旨金牌就是他发现的。”袁谦本说,在史树青到他工作室之前,他把自己的藏品一一挂到了墙上,画太多,工作间的四面墙壁几无余地。
结果,“史老先生在工作室一边看画,一边一连声儿地说‘这东西不对那东西不对’,当时我都快崩溃了。”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圈子里的朋友与日俱增,自己对于收藏的感悟也日渐提高,他开始自查自己的藏品。“让一个受赌徒心理左右的藏家承认自己高价买到的东西是赝品,这很折磨人 ,不过必须面对。”袁谦本说。
“我们圈子里的几个朋友,以前参加拍卖会必然带着一位行家,帮着掌眼。”袁谦本说,但多年以后才证实,这位“行家”其实专门贩卖赝品,他在拍卖会展览期间指定我们竞拍的藏品,全是他事前到拍卖公司送拍的。
跟袁谦本在拍卖会上认识的一位老相识,恰巧在工作室喝茶。他对这位“行家”也很有印象:“他到了拍卖会现场,一般不怎么说话,就是暗示我们哪件拍品可以两万拿下,哪件作品可以5万拿下。但这个人很奇怪,自己从来不参与拍卖,多年间出入拍卖会,自己却一件也没买。”他跟袁谦本一样,盲目的信任加上受贪念左右,等回过神来,几十万的资金已经“打了水漂儿”。
■链接
中国古董造假地图
陶瓷
分布范围:全国
重点灾区: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垕镇、宝丰县)、福建龙泉地区、广东潮州
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大抵经过如下:某专家在北京某古玩市场的地摊上看到了一尊“北魏时期的陶俑”,时值洛阳被盗一北魏时期墓穴,所以该专家认为是北魏时期珍贵的文物,遂上报国家博物馆,拨专款、专项抢救性收购古玩市场上的“北魏珍贵陶俑”。
但是随着市场上的这种“北魏陶俑”越来越多,就有专家提出质疑。后来警方介入,顺藤摸瓜,根据种种疑点查出这批陶俑是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的高水旺仿制的,后来在现场警方的见证下,高水旺又烧制出一尊一模一样的“北魏陶俑”。
青铜器
分布范围:河南、湖北、山西
重灾区: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
“河南造”是一个让收藏界和鉴定界都头疼的词,不少专家都曾经栽在“河南造”上。青铜时代铸造了夏商周“九鼎帝王”,然而进入20世纪末,随着收藏热的大潮,河南地区的一批批制假村应运而生。
玉器
分布范围:河南、辽宁、甘肃、浙江、安徽
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
调查报告中提到:“天下玉雕数镇平”,而安徽蚌埠则分布有3000多家玉器加工作坊,组成了若干驰名中外的“玉器村”、“玉器街”。
书画
分布范围:北京、南京、天津、西安、江苏
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
书画界行内将仿制水平较低的一类假画称之为行货。行货有着区域性特征,可分天津行货,南京假画,安徽仿品,潘家园货和其他地区仿货。这些各地的行货,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最终都流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拍卖和艺术品市场。
相关阅读:
|